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2/4)
顾在信中,说:“我以十年来追随的资格,挚劝先生一句话:万勿回北京去。现在的北京内阁,先生的熟人甚多,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他们为张作霖办事,明白是fǎn • gé • mìng。先生一到北京去,他们未必不拉拢,民众是不懂宽容的,或将因为他们而累及先生……这是我和泪相劝的一件事,请先生听我罢!”
顾颉刚在“万勿到北京去”几个字的下面,都加有密圈,可见他是多么担心自己敬爱的老师的安全。
也难怪,胡适曾为陈炯明仗义执言,曾鼓吹“好政府主义”,当过段祺瑞政府的善后会议议员,反对没收清宫,这些都可以当作“fǎn • gé • mìng”行为看。而他在北京的朋友,又多为军阀的僚属和政客。在这国民革命的热浪中,“fǎn • gé • mìng”的罪名逃得掉吗?胡适自己也清楚,北京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回的,他只能留在上海。
那时的北洋政府,已是风雨飘摇,财源早已枯竭。北京各大学长时间发不出薪金,教员生活状况糟。政治环境也很恶劣,连续发生“三一八”惨案等多起屠杀请愿学生和民众的事件。
此时,大批文化人便纷纷南下逃荒避难,或投效革命,或寻求新的栖身之所。原来新月社和《现代评论》的一班人马也纷纷南下,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余上沅、丁西林、叶公超、及潘光旦、邵洵美等新老社员,都先后汇聚于上海。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追求进步,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现代评论》,是一本综合周刊,1924年12月13日在北京创刊,王世杰负责编辑,主要撰稿人有燕树棠、高一涵、周鲠生、陈西滢、陈翰笙、张奚若、李四光、胡适、唐有壬等,多为留学英、美的教授学者。徐志摩、丁西林、凌叔华、闻一多、沈从文、胡也频等亦有文学创作在该刊发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教育、科学等各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