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533章 提携后进

第533章 提携后进(2/4)

目录

胡适在1920年2月5日的日程与日记中有“林玉堂信,附美元480”的记录,应与此事有关。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tái • wān,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胡适对林语堂的帮助主要是经济上的,他对顾颉刚则不限于经济上的帮助,在治学方法和治学方向的影响更大。

1920年,新潮社的罗家伦、傅斯年毕业后准备出国留学。罗家伦希望顾颉刚留在北大负责编辑《新潮》杂志,于是给胡适写信,希望胡适能帮顾颉刚在北大谋得图书馆编目员一职。在胡适的帮助下,顾颉刚如愿以偿。当时顾颉刚月薪只有50元,维持个人生活和苏州家用需要80元。胡适请顾颉刚帮助自己编书,每月自己付给顾颉刚30元,帮助顾颉刚解决了生活问题。

顾颉刚留在北大后潜心读书,在胡适的鼓励下编辑《辨伪丛书》,并受胡适《水浒》序的启发留意古史演变,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往来探讨,最终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成为“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