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

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1/2)

目录

1921年9月18日,蔡元培回到北京。远行归来,环顾海内,依旧是纷争不断的武人政治和兵戎相见的战乱。

北京教育界经历了五四运动后又一次大风潮,刚刚恢复平静。他的许多同志和朋友通过罢课请愿,甚至受伤流血,才促使政府发放了拖欠已久的教育经费。

在军阀主政的年月里,蔡元培深知苦撑教育残局的艰辛。但是,目睹欧美各国教育科学、文化的先进程度,出于一个教育家的天职和良知,他只能振奋自己;劝慰和勉励他人共图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

在北大欢迎他归来的大会上,他鼓励师生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苦,也不可以自行放弃天职。他甚至认为罢课“是一种极端非常的手段。其损失比‘第三院做监狱’及‘新华门受伤’还要伤害得多”。

所谓“第三院做监狱”是指1919年五四事件之后。军警大肆拘捕游行示威的学生,并将其拘禁于北京大学第三院内。“新华门受伤”是指1921年6月3日,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为索薪在清华门,向政府请愿时被军警殴伤的事件。

从这一年的10月起,蔡元培在北大开学美学课程,并招手编写《美学通论》一书。校长亲自授课,吸引了大批的学生。

据蒋复璁回忆:“他教的是美学,声调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讲到外国美术的时候,还带图画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听的很有味儿,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挤满了。挤的连台上也站满了人……于是没有法子搬到第二院的大讲堂。”

尽管蔡元培苦苦支撑。但教育的现状实在是难以维持。连年的穷兵黩武,耗占了国家的大部分收入,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都达不到1%。即使这样,也还是得不到保障,经常被拖欠,大学教员很多的时候只能领到半个月工资。

蔡元培完成欧美考察后回来这段时间,正值徐世昌当政的后期。前边不止一次的说过,这个时期,从财政上说,已经是频临破产的政.府了,教育经费的困难状况可想而知。

学校的财务状况是;教职员工的的半数工资都得不到保证,是购买书籍没有钱,购买仪器没有钱,购买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没有钱,乃至购买一切物品都没有钱。

老师和学生人心惶惶,都感觉到学校很难办下去了。于是,各校要求教育经费dú • lì的呼声日益高涨。

“教育dú • lì”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是在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条件下,为教育寻求出路。

“教育dú • lì”的主要思想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教育应dú • lì于政党。

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主张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

其二是教育应dú • lì宗教。

教育讲究尊重个性,而宗教总是要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而宗教趋于保守,尤其是教会学校借办学诱使青年信奉基督教,更是害人不浅,所以教育要摆脱宗教的影响。

蔡元培是教育dú • lì的积极主张者。

1922年初,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dú • lì议》,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dú • lì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李石曾发表《教育dú • lì建议》,主张教育立法采用议会制,教育行政采用合议制。

1922年2月,全国教育dú • lì运动会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教育dú • lì宣言书,要求教育经费dú • lì和教育制度dú • lì。主张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至上说的人一般均持此观点。

蔡元培认为教育dú • lì应该包括:

第一,经费dú • lì,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第二,行政dú • lì,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第三,思想dú • lì,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第四,教学内容dú • lì,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关于教育行政dú • lì的具体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