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

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2/4)

目录

有一个年仅23岁的陌生青年,叫王云五,他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力陈如何办好民国高等教育。蔡元培细阅之下,觉得信中的意见很中肯,力邀王云五到教育部兼职。

这个王云五,后来成为着名的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两人从此也缔结下了近30年的忘年深交,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云五是朋友中唯一随侍病榻的送终者。

一天,蔡元培在报上看到《孔学商榷》一文,看后很是欣赏,一打听,写文章的这个叫胡玉缙的作者是清末学部的部员,蔡元培也邀请他到教育部工作。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个原则是“为事择人,不设冗员”。诺大的一个教育部,连誊写杂务在内只三十余人,不足其他部门的三分之一。

万事开头难,开头的事情也特别繁杂,如摸底各地的教育状况,有多少各级各类的学校,使用的教材情况。当时,教育部的各位同仁工作都特别紧张,有人说,“其工作气氛颇似书局之编译所,而绝少官衙习气”。

当时,部内除总长和次长外,统称筹备员,无官职和等级之分。每人每月薪俸,均为几十元,次长和总长也不例外,酷似黎元洪领导下的首义之后的湖北军政府。

中国古代至晚清,中式的传统教育主要发展出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府学和县学。它们是为开科取士而设立的,是地方性的官学,属于教育、研究和行政的统一体,对于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府学与县学由官府任命教授人员,教学内容专攻儒学。学生主要由学校供给膳食。

(二)书院。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末五代,至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它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都有许多不同于府、县学的特点。学习方法以个人钻研为主,学习内容以经学为主,兼学古文、制艺,发展至后期,又兼学历史、舆地、说文、算术、金石。书院经费大都由创建者捐助,少数官办。书院与地方官学相比,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较周详,注重精研古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田供给。书院掌教人选,大都是素孚众望的学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