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读书启蒙(2/4)
但是,不同的是,他对八股文有自己的理解。大凡有大作为的人,一个必备的品质是善于dú • lì思考,在这一点上,年少的蔡元培同样表现出了与众不同。
如他在“自述”中所说:“我1879年始作制艺。就是俗称八股文的,那时候始做制艺的方法,先做破题。是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做的合格了,乃是做承题。约四五句。承题做得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做的合格了,乃来做全篇。全篇的做法是其讲后。先做领题。其后分做六比或八比。每两比都是相对的,最后做一结论。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但起讲、承题、破题,都是全篇的雏形。那时候做承题时仍有破题,作起讲时仍有破题、承题。做全篇时仍有破题、承题、起讲,实在是从床叠架了。”
蔡元培年少时,八股文作得可谓炉火纯青。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得益于他的恩师王懋修。
蔡元培曾说过:“那时候,我所做的八股文,有不对的地方,王先生并不就改,往往指出错误,叫我自改。”
尽量启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会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蔡元培的八股文还做成了他的独门绝技,就是被后来的人们誉为的“怪八股”。关于“怪八股”,我们后边再详加介绍。
十几岁时,蔡元培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学习已是轻车熟路,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必修课。
少时的蔡元培,本就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加上勤奋进取,所以在学问方面进步很快。他写古文时多用通假字、广引典故,很多词句普通人都读不懂。或许越是别人读不懂,就越显得高深莫测,老先生们却很欣赏。
于是,有人因此而戏称:“想必蔡先生一定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王懋修(1840—1891),字子庄,会稽(今属绍兴)人。诸生,在府城斜桥设书馆教授学生二十余年,是八股名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