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智必知权(2/3)
“属下倒以为,老先生与姚先生两幅字,与官家之诗,摆放一起,相得益彰,并无任何不妥。”
刘克庄摇了摇头,一声叹息:“老了,笔力大不如前,贻笑大方啊!”
贾似道脸上却是颇有得色。
得到官家的亲笔赠诗,自然是无上荣耀。但是得到朝中这两位一向以刚直闻名的先生认可,无疑会让自己的名声立时显赫于仕林之中。
尤其是这位后村先生刘克庄,师从真德秀,一生诗文无数,如今已是宋国江湖派诗人的执牛耳者。
当年,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宁宗才力排众义,特赐朱熹谥号为“文”,自此才有“朱文公”之称。
自今上登位以来,刘克庄极受器重,然而他在朝堂之上却宁直不弯,勇于进谏,得罪大臣无数,且数次见罪于皇。乃至四度立朝,五次罢官。
得到这样一个人的肯定,对于在朝诸官而言,贾似道当为第一人。
贾似道将刘克庄引入椅中坐下之后,这才看向翁应龙,问道:“你适才说,大权国?何意?”
翁应龙将手中书信递给贾似道,嘴里又发出一声嗤笑,“南京府,真是蛮夷之地啊,定国名竟然如同儿戏。国主赵权,国名为权,这岂不是一个笑话!”
权国?
贾似道稍微看了下书信,递给廖莹中。
廖莹中看完,沉吟片刻说道:“属下倒觉得,以‘权’为国,似乎另有含意。”
“权国?怎么回事,说来听听。”刘克庄眯着眼睛问道。
“位于东北的南京府立国了,国主赵权,以权为国号。”廖莹中答道,“商朝时,在汉水之侧便有一国,为武丁后裔所建,国主子姓,国都位于荆湖当阳县。权国亡于春秋时楚武王之手,历时五百余年。”
翁应龙脸色微微一红,这些故纸堆里的学问,他自然比廖莹中要差了许多。
“只是,如今东北这个权国,与千年之前的权国,应该并无太多联系……”
“智必知权,老朽倒觉得,这个‘权’国之称,确实颇有深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