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阖闾酱油厂(2/3)
这些都是酱油厂这两年的产物。
酱油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大豆水洗之后,下锅蒸熟。在特定的曲室发酵至有特殊香味,这是它的第一期发酵。
等到发酵完成后转到大缸,进行第二期发酵,加盐水发酵一年。
大豆拣去杂质清洗浸泡至发胀上锅大火使劲蒸至用手能撵烂。
摊开放凉至30多度拌入连着麦麸的小麦粉,麦子最好炒过再撵,不用撵太碎,太碎了影响最后成品的澄净度。
依靠空气中的天然菌种进行多菌种制曲,豆子和小麦粉拌均匀后,放入保证适合制曲温度的房间,制曲开始。
一个礼拜以后基本就能看到豆子变干豆子表面从白色到黄绿色长满了好看的菌曲,这个就是酱油成品好坏的关键。
制好菌曲的豆子用山泉水搅拌一定比例的盐浸泡开始了酱油最最重要的环节一直晒一直翻!
注意避雨,被雨淋了就没了。
几乎每天都要翻晒。翻晒大致半年以后酱胚成熟当然有时候也要看阳光和温度。成熟的酱胚高盐稀态所以需要稀释。
兑入一定比例的清水回浸一两天就可以压榨压榨过滤后的酱油就是我们的生酱油了这时候还只算完成了一半。
生酱油要继续暴晒提纯,让酱油里的氨基酸达到标准。这个只有靠经验也是看阳光和温度决定时间的长短。
继续晒了一个多月,就拿去熬了。冬天了也没啥太阳,可以再晒熬煮酱油,其实就是让生酱油中微生物停止发酵的过程俗话说的杀菌。
现代的话很多传统手工酱油都有专门的杀菌机。不过古代却是没有这些东西没,所以基本都是用最老式的办法来熬煮多次沸腾后放凉。
密封装入高温消毒的罐子,随用随取,取的时候注意取酱油的用具干净卫生。
王允随意揭开一只大缸,这些都是快要成为成品的酱缸。
看在黑如墨的酱油,王允的心情平复了少。
不同于现代化的机械加工,这些可都是纯天然纯手工制作的的酱油。
光是看着都是一种享受,想着自己以前从小吃到大的化工品加工酱油,王允表示这辈子估计不会再有那些东西给自己吃了。
随手将手伸进缸内沾了一指细细品尝,作为辅料的酱油王允也觉得美味。
“成色不错,味道也尚可。这些应该都是最近准备销售的产品吧?”
“回公子,正是,这些酱都做了两年了,现在瓦窑厂已经在准备它们的销售包装罐了。”
“嗯,做的不错。这些酱油比起槐里的也好上不少,气候对于产品影响还是蛮大的。”
“公子缪赞了,我倒是觉得我们槐里的酱油比这些好吃不少,吴地所造的酱油虽然成色较好。
不过吃起来味道却是没有我们槐里的酱料味重,可能是气候湿润了,总觉得比起槐里的淡了不少。”
“哈哈哈,你这是思念家乡啊。”
“嘿嘿”
谭陈闻言挠了挠脑袋,说实话王允所说也不无道理。
在吴地他每年只回一次家,家乡的一切在谭陈的印象中都是最好的。
“不过你应该也要明白,我们为的是建设更美好的大汉。坚持坚持吧,以后等人才多了你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