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4/4)
川军中广大将士"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催人泪下的动人事例举不胜举。抗战八年中,川军为挽救国家危亡与日寇鏖战,牺牲巨大。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三、后方民众共赴国难八年抗战岁月漫漫,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陪都"所在地,所以负担巨大。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30%以上。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川江上*上身的航运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四川各地献金总额为5亿多元。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血!这笔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日本人深知"中国大后方"四川的重要,对四川的轰炸前后持续了6年多时间,四川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灾难。从记事起,"跑警报"这三个字就是父辈嘴巴头常唠叨又很有恐怖味道的名词!
抗战后期,盟军加大配合中国空军作战的力度,从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围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温江、德阳等地,新修或扩建轰炸、驱逐机场,工程浩大艰巨,共动员民工150万人参加。
就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忍饿的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的原始工具,在半年时间里就修建好各个机场。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海。这是从中国第1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到这一年底,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计投下*3623吨,令日本法西斯胆寒。
四、抗战精神永垂青史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幼时常听父辈讲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那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这哪是传说?这是四川民众对出川抗战牺牲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1966年"*"时,这座成都标志性建筑,以铜像是"国民党兵痞"的罪名被砸碎。1989年8月15日,市政府将塑像重塑于万年场。近日,成都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在成都东郊重新修建了占地50多亩的"烈士陵园",这座川军抗日英雄纪念碑已迁入陵园供人们悼念。这座烈士陵园还为1000多名为成都的解放和建设而牺牲的烈士修建了陵墓。
川军魂,中国魂!谨以此章,向300万川军将士致敬,向64万伤亡川军将士致敬,向无数巴蜀大地人民致敬!
有此魂在,川军不死,中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