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体质问题(2/4)
“哦,带箭头的是表示这两个问题之间是存在关联关系的”,于琦指着布帛上的一份关系图道:“比如说这个,你们看,种田需要百姓,百姓需要招募,招募来的百姓需要垦荒、需要生存、需要官府提供安家落户的基本保障。”
“这个问题又延伸出几个问题,你们看”,于琦指着斜画出来的箭头道:“需要工匠、需要培养工匠、需要提高匠户的待遇,需要以工代赈,需要购买原料,需要钱帛,需要商业,需要征税。”
于琦一边解释,徐庶等人一边连连点头,当于琦说完之后,徐庶称赞道:“主公真是天授之才,这种表示手法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此一来,简单直接、一目了然,应该干什么、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画的明明白白,就算是小吏,安排好了之后也能做大事。”
“不错”,于琦点点头应道:“我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才画的这个图,这个图以后还可以细分。”
说着,于琦感慨道:“江南之地不比中原,文气不彰,读书人本来就少,要做的事却很多,光指着出仕的读书人是不够的,必须要发掘利用人力,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话音刚落,喝了几杯酒有点上脸的石韬忽然歪着头问道:“主公刚才说‘以工代赈’,这是什么意思?”
于琦一愣,眨巴眨巴眼:我说过吗?哦,我说过,不过你才反应过来吗?
“以工代赈的意思就是”,于琦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道:“用徭役来代替赈济。”
“百姓拖家带口的逃难过来,肯定是身无分文的,官府要养活他们,但是又不能白养闲人,这样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就要给他们安排工作,比如说男丁可以安排开垦荒地、修水利修路什么的,妇孺们可以安排采胶拾羽、制作箭矢什么的。”
“完成工作的,官府可以发放口粮,超额完成的,官府会有奖励,比如说发点粮食或者布帛;或者用钱帛直接购买,比如说十支箭可折换一文钱之类的。”
徐庶忽然插嘴:“‘以工代赈’,很形象的说辞,不会是跟‘经世致用’一样,都是主公在哪本古籍上看到的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