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三线布防(4/4)
“徐荣?”董卓眉头一拧,对于徐荣这人,他知道的并不算太多,只知道他是幽州玄菟人,出身寒门殷实之家,靠着过人的勇武以及黄巾大起义的良机,才得以步入两千石的殿堂。当然,或许他也真有一定的牧民之才,只是因为白波军太过强大,才无法在河东郡一展拳脚,只得跟着牛辅退回河南。
“正是,我派人查清了徐荣的身世,他从来没有拜在哪位士人门下,能当上校尉,靠的全是马上的武功,而按照往常的规矩,如果还是外戚、宦官、士人这三者执政,徐将军的一身,也就只能止步于校尉了,因此,徐将军能有今天,全是主公所赐。他不可能跟士人走到一起,主公大可放心派他御敌。”
“好,那北边呢?”董卓没有立刻表态用或不用,因为他想知道,李儒心中的另外两个人选分别是谁。
“雒阳北面,有洪河想阻遏,只要守住了孟津,北边的袁绍等部,就不足为虑。因此,我举荐董越将军担此大任。”
“南面呢?”
“雒阳的粮仓有二,东边的敖仓,南边的大谷仓。其中敖仓屯粮百万石,非主公亲自驻守不可。而难免的大谷仓,位于伊阙山下,伊阙山上有关,此关城之外,便是伪后将军袁术的数万大军。因此,这伊阙关守将,肩上负有双重重任,一,保护大谷仓,二,坚守伊阙关。”
“这应该是简单的了。”董卓早在凉州的时候,就曾细心研究过雒阳的地理,因此他一听便知道,相比起北线的洪河,东线的一马平川,这南线的伊阙山,简直是天成的防御工事。
“这也是整场战役的突破口。”李儒半点头半摇头,“若只想防守,一校尉即可。可若想取得对关东叛军的主动,伊阙守将,就必须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牛辅不成,他性子太急躁,只怕叛军一挑衅,他就开关出战了。”董卓首先排除了自己的女婿牛辅,“吕布也不行,他得跟着我,作为我手中的利刃,随时扎向叛军的主力。”
“至于剩下的,就都是校尉了。”董卓摇摇头,不知是不是在替手头的人才不够而叹息。
李儒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主公,我举荐一人,若由他坐镇伊阙关,则南线无忧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