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吃出来的计策(2/4)
“夫君,你是多日没有这样舒服过了吧。”昭君笑道。贺六浑的开心,就是她的开心。
吃了一会,贺六浑发现昭君不是喜欢吃肉,而是特别喜欢吃酥软的皮带着肉。问道:”昭君,你为什么不吃这些肉?“
昭君白了一眼说道:“会吃的人,才是吃这种烤的皮焦肉酥的。夫君啊,这是绵羊,当然是连皮一起烤,这样的味道纯正。如果是山羊,那就要剥皮烤了。山羊的皮,韧劲足,不好烤。”
山羊皮,韧劲足,贺六浑突然间脑筋一亮,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啊。天啊,度过黄河的办法有了。说干就干,贺六浑立马说道:“昭君,我太爱你了!你真的是我的福星!我去军营了。“
然后不顾油嘴,直接抱住昭君就啃了一口。昭君一脸的油腻,哭笑不得。还没有等昭君反应过来,贺六浑起身,用手巾一擦手,直接就走了。
贺六浑想到的是什么?
羊皮筏子!
早在千百年前,聪明勇敢的黄河儿女就钻进充气的牛羊皮胎里浮泅过河,那时的羊皮筏子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已经差不多了。
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加上黄河上游大部分地方为牧区,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
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型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太棒了!一听到贺六浑的说法,司马子如立马带了一帮人来试验。几天之后,证明绝对可行!大家对贺六浑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就是眼界和学问啊。
在平静狭小的昆都仑河试验成功之后,司马子如带人就开始出发了。虽然春寒料峭,冰雪依旧没完全融化,但是大家的心已经热了,等顾不及了。这只探险队集中了贺六浑军中的精英,侯景是死活都要去,他的理由很简单,蝙蝠就是我的队伍,我这个斥候之主都不去,谁还能去?于是侯景也带了一帮人加入,队伍浩浩荡荡居然有近百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