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征伐北汉(2/4)
六月,杨业随郭无为率兵突围,坠马伤足,再次退回城中。不久辽朝援兵到来,宋军再次撤退。
杨业对刘继元建议道:“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刘继元不从。
《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杨业交锋,全是以杨业的失败而告终,虽然如此,宋军也没占到什么便宜。《续资治通鉴》中,提到杨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后,杨业还在坚持战斗。
杨业自幼生长的麟州,备受游牧民族的侵扰,深受其害,印象深刻。跟随北汉皇帝刘崇后,一直干的是戍守胡汉的边防工作。
《辽史》中,辽将耶律斜轸曾经责问杨业道:“汝与我国角胜三十馀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由此可见,杨业在北汉时主要的对手是辽国。
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杨业为北汉戍边,经常与来犯的辽军刀枪相见,三十馀年未有败绩,为自己赢得了“杨无敌”的美名。
如果说,杨业一生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他加入大宋的身份是北汉降将。
五代时的节度使,一般都加中书令的荣衔,因此,杨业又被称为杨令公。杨业有三十六路梨花枪的绝技,按理说,他使用的兵器应该是梨花枪,民间传说的杨业使用的是大刀,人称“金刀令公杨继业”,评书《杨家将》中称他为“老令公杨继业”。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巾帼英雄佘赛花
杨业的妻子,《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原名佘赛花,太君是封号。佘太君并不姓佘,而是姓折,佘太君即历史上的折太君。
折家属于党项族,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大族,自大唐时起就一直居住在府州(今陕西府谷)地区,成为当地的将门豪族。
折家八代为将,折太君的高祖折宗本、曾祖折嗣伦、祖折从阮、父折德扆、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
五代十国时期,折家向中原王朝称臣。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称作“折家军”。《五代史》云:“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为了抵挡“折家军”,西夏专门增设一支部队叫“左厢兵”。
“独据府州,控扼
(本章未完,请翻页)
西北,中国赖之”,折家军成为中原朝廷控制西北边境的依靠,中流砥柱,钢铁长城。
折赛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爱国名将的家中,自幼受着父兄文韬武略的熏陶,“性警敏,善骑射”。
《岢岚州志》记载:“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佘太君的父亲名叫折德扆,是府州折家将的第四代将领。后周时,折德扆被封为永安军节度使,他的父亲折从阮担任邠宁节度使,“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折家深受后周朝廷的重用。
在与北汉、党项的作战过程中,折德扆屡立战功。大宋立国后,折德扆主动率兵向北汉发起进攻,一举占领沙谷砦,夺得了“平北汉第一功”。
建隆二年(961),折德扆入朝,宋太祖赵匡胤见到他后,龙颜大悦,道:“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德扆由此获得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殊荣,可以世代担任府州的知州。
后代世袭特权、世代为将,这直接确定了折德扆近乎“藩镇”的地位,府谷设州二百一十八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
《五代史》云:“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
身经百战,开国建功,戍卫国门。如果跟杨业比起来,折德扆可是要甩自己这个女婿几条街了。
出身名门的折赛花,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和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她不喜欢学习绣花,而是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抡刀,学文习武,钻研兵法,研习战略,将戍边守土、保家卫国、护国安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折赛花使的一手绝活叫“走线铜锤”,如流星赶月,防不胜防。
杨、折两大家族是中原朝廷在西北的两大军事力量,经常联合起来抗击契丹。后晋天福二年(937),杨折两家结为军事联盟。杨信与佘德扆同为十家令公之一,门当户对,杨业和折赛花二人从小可谓是青梅竹马,因此佘德扆将女儿自幼许给杨业为妻。
位于陕西府谷县城南的七星庙,见证了杨业与折赛花的爱情,相传当年折赛花和杨继业曾在此比武招亲。当年,折赛花和杨业曾经有一场功夫较量,折赛花使的是绣绒刀,杨业使的是梨花枪,二人马打盘旋,你来我往,枪来刀去,战在一起,杀了四五十个回合,也未分输赢。
打着打着,杨业灵机一动,就想用杨家枪的绝招赢了折赛花。杨业假装不敌,拨马就走,折赛花催马在后就追,杨业见折赛花追来,心中暗喜。前面山坡上有座古庙,名叫“七星庙”,庙前正巧有块空地。杨业策马来到庙前,折赛花恰好赶到,两匹马一前一后,杨业估么着距离刚刚好,突然使出杨家的绝杀“回马枪”。折赛花没想到杨业这小子竟然还有这一招,顿时惊得花容失色,急忙侧身,举刀接架相还,磕开梨花枪。
折赛花也不示弱,抛出了走线铜锤,将杨业缠住拉下马来,两人双双落马。
杨业起身,拱手施礼道:“姑娘好身手,杀得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重贵甘拜下风!”
杨业也是一位撩妹的高手,好男不跟女斗,该认输的时候就即时认输,既不丢面子,也不丢里子,大家心知肚明。
折赛花收回走线铜锤,见杨业一本正经的致歉认输,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羞得转身跑进庙里。
杨业将马匹拴好,进得庙来。二人双双跪在神像前,彼此表明心迹,愿结连理,彼此终身相伴。
后汉乾佑二年(949),十六岁的折赛花与杨业成婚,两位抗辽英雄喜结良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