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东南佛国(2/4)
这一次,赵匡胤已经为钱俶指出了一条更方便的大道,没了南唐,他可以顺顺利利地乘船北上,一路游山玩水直接到达汴京。
赵匡胤对这次召见也格外重视,派二儿子赵德昭为代表,离京二百多里,专门到睢阳前来迎接。
以前这样抛头露面的事,都是由御弟赵光义负责。但是这一次,赵匡胤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儿子赵德昭出面,可见,赵匡胤是想给钱俶一种家庭朋友聚会的亲切感,同时也是让儿子德昭多一些历练。
赵匡胤在崇德殿隆重地接见了钱俶一行,他在京师专门为钱俶新建了礼贤府,安排钱俶一干人等吃住。
赵匡胤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还常常前往钱俶下榻的礼贤府探视。钱俶受宠若惊,感激之至。
一次,赵匡胤召钱俶到后苑饮酒、射箭,在座相陪的是晋王赵光义、秦王赵廷美两个皇弟。钱俶行跑拜礼,赵匡胤命内侍扶起。
钱俶身体富态微胖,举止沉稳,赵匡胤赞赏道:“真是一个王公之才啊!”遂命他与御弟晋王赵光义叙兄弟之礼,结为兄弟,钱俶哪敢托大,连忙跪倒推谢:“臣万死不敢遵命。”赵匡胤只得作罢。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次进京,钱俶给赵匡胤准备了一件特别贵重的礼物,一条由各种珍宝镶嵌而成腰带,唤作宝犀带。赵匡胤看后笑道:“朕也有三条腰带,但是跟这个不同。”
钱俶觉得好奇,便问道:“那是什么宝贝,圣上可否取出让臣一饱眼福。”
赵匡胤道:“我这腰带,你们都可以看到,就是围绕汴都的汴河、惠民、五丈,这三条河啊。”
钱俶听后觉得十分惭愧,原来赵匡胤才是真正的心系苍生,自己跟他相比,只有星星之光,赵匡胤却有皓月之明,是真正的佛光普照,真是自愧不如。
为了让钱俶明白自己对吴越的和平诚意,赵匡胤传旨,钱俶上朝可享受“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特殊礼遇!又破例封钱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
对赐予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特殊礼遇,赵普等朝臣并无异议,官家的心思大家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一种荣耀,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封钱俶妻为吴越国王妃一事,却引来了众多朝臣的强烈反对,“遍阅典籍,未见有载”,这种事,以前各朝各代均未有过。
君无戏言,赵匡胤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恩自我朝出,有何不可?是为典!”规矩是我立的,从前有没有没关系,从我大宋开始,现在不就有了吗?
钱俶也向赵匡胤表态,愿意纳贡称臣,支持国家统一,吴越作为大宋的属国,自己就是个看门的,只要皇上您乐意,钱氏愿意一直帮您看管吴越。
赵匡胤听罢哈哈大笑,君臣彼此相处得还算融洽,钱俶也渐渐地觉得不那么尴尬了,心里的恐惧感也消减大半。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当时,大宋正在编修《百家姓》,该书的前四个姓氏的排列是“赵钱孙李”,这是赵匡胤有意安排的。赵匡胤是皇帝,他的“赵”姓理应为首;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钱”就是钱俶的姓;钱俶的妻子孙氏的“孙”姓排在第三位;因南唐已除去国号,故将南唐后主李煜的“李”姓列为第四姓。
这种姓氏排列,对钱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千百年来,《百家姓》成为学童必读的启蒙书籍而广泛传播。
钱俶虽然在汴梁城中每日忙于宴饮、应酬,可是心里无时不在盼着早日回到钱塘,只是不敢有所表露。
一天,钱俶得知赵匡胤将要西幸洛阳的消息,便请求随行护卫,赵匡胤似乎洞察了钱俶归心似箭的心情,为表和平的诚意,他推心置腹道:“南北气候有异,天气马上就要热了,还是赶快回杭州去吧!随从护驾的事情就交给孩子办吧。”
钱俶连忙跪倒,拼命磕头,谢主隆恩,突觉不妥,急忙又道:“微臣此地一别,愿三年一至京师以慰思慕天颜之苦!”钱俶这是投石问路,如果赵匡胤允许他三年一朝,长此以往,吴越做为大宋属国将会长期存在。
赵匡胤也是心知肚明,却举重若轻,避而不谈敏感问题,含糊其辞道:“川途迂远,往返不易,等到朝廷下诏召你入朝时再来吧!”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在开封逗留了三个月后,钱俶留下长子钱惟濬在朝伴侍赵匡胤,自己踏上了回国的路。临行前,赵匡胤密赐黄绫布包一个,嘱咐他到半路上再打开看。
过了长江,钱弘俶拆开布包,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俶扣留下来,乘机灭掉吴越国的奏折。钱俶深切感受到了赵匡胤对于他的厚爱和诚恳,也明白了赵匡胤的良苦用心。
赵匡胤为什么不急着对吴越用兵,或许他也听说过“钱镠家训”的事,对里面的“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等内容也知道个bā • jiǔ不离十。《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不打仗,兵不血刃收取一国,这是善之又善的战略方针。
◆雷峰塔成
回到杭州的钱俶,亲自监造雷峰山上的宝塔,吴越亡国只是早晚的事情,他要跟时间赛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