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割据河东(2/3)
后周,经过郭威的改革,国力逐渐强盛,刘崇对后周,那是一百个恨。
仇恨会毁掉一个人,对于北汉,那是毁掉一个国。
为了报仇,刘崇两次主动出兵后周,结果毫无疑问被郭威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郭威病死,柴荣继位,年过六十的刘崇欣喜若狂,他再次举全国之力与契丹联军大举进攻后周。
后周显德元年(954),北汉、契丹、后周三股力量在泽州高平打了一场关键性战役,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结果,北汉还是一样的惨败,刘崇骑着契丹所赠的黄骝马逃回太原。
太原被柴荣围困两个多月,刘崇忧愤成疾,不久去世,终年六十岁,庙号世祖。次子刘承钧被辽国册封为帝,继位后只改名字不改年号,刘承钧改名刘钧,是为北汉睿宗。
等到大宋建立,由于赵匡胤继承的是后周的衣钵,北汉还是把大宋当作世敌。
◆郁闷的儿皇帝
北汉睿宗刘钧个性孝顺恭谨,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由于不能生育,收养其妹刘氏两个儿子为养子,分别更名为刘继恩、刘继元。
刘钧上表于辽帝时都自称“男”,辽帝下诏时,都称呼他“儿皇帝”。然而刘钧并不像其父刘崇一样,侍奉大辽毕恭毕敬,后期对辽国进贡越来越不上心。
刘钧继位之初,以卫融为相、段常为枢密使、尉进掌亲军,主持南征,由于多次兵败,致使国力一天不如一天。后来刘钧任用郭无为为相,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并减少南征,一直到大宋建国初期,将近十年的时间,北汉这边,是暂时和平的。
和平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刘钧这个皇帝做得苦啊,整天愁啊!他愁什么呢?愁国家穷啊!没钱没粮没装备不说,还没人。
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到北汉灭亡时在籍的只有三万五千二百余户,只占唐朝时的八分之一。
北汉国小民贫,国土只有河东十二州,疆域只是现在的山西省一部分,蜷缩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弹丸小国。
每年的国家生产总值非常少,又是大辽的“儿子”,收入少支出多,既要“养爹”,每年不停地进贡,又要“养兵”,支付军饷,还要“养官”支付官饷。因此,北汉既穷又弱还很衰。
官员们的俸禄极其微薄,宰相月俸不过百缗,节度使只有三十缗,一缗钱是一贯钱,大致等于一两银子。一个地方节度使,市委书记的月工资只有三十两银子,确实够少的。
刘钧活得很纠结,又是矛又是盾的,在这么有故事的国家当皇帝,这得多大的心脏啊!你细品去吧。
北汉活得这么拧巴,憋屈,已经够闹心的了,关键是还得不到赵匡胤的待见。
大宋立国之后,宋兵经常有事没事就跑到北汉境内,跑马遛弯,撸猫烤串。每年开始种庄稼的时候,宋兵来照顾一下,北汉的庄稼种不上;庄稼要收割的时候,宋兵再来光顾一下,北汉的庄稼又收不成。因此,北汉严重缺粮,国力始终也提升不上去。
刘钧不但愁,还怕。
一怕被大宋打,二怕契丹不认自己这个干儿子。
赵匡胤口头上不打北汉,这只是对北汉的单方面要求:你不能打我,我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偶尔也会把你胖揍一顿。
比如建隆四年(963),伐蜀总司令王全斌就曾与洛州防御使郭进一起,率领宋军攻入北汉的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同时还来个搂草打兔子,顺便占了北汉的乐平(今山西昔阳县)。
赵匡胤为什么这么痛恨北汉呢?原因有四点:
一是:柴荣痛恨北汉,赵匡胤自然也痛恨北汉;
二是:北汉跟契丹的联手,对大宋一直是个威胁;
三是:赵匡胤在高平之战受过伤,差点把命搭进去,他不想复仇吗;
四是:北汉曾经跟叛臣李筠勾结,攻打过大宋。
刘钧曾和大宋叛臣李筠勾结,一起攻打刚登基的赵匡胤,后来,刘钧才搞明白,其实李筠是因为效忠后周仇恨大宋赵匡胤,跟自己仇恨后周并不同道,弄差劈了。结果,叛臣李筠走投无路,举族自焚。北汉这边折了两大股肱之臣,宣徽使卢赞战死阵中,宰相卫融被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宋军活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