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jenny austen(2/3)
孙娅然:“最高点的高度是厘米,远度米,角速度最大为弧度/秒。”
角速度与转速正相关,也就是转速越快,角速度越快。
每个选手的转速不同,自身条件也不同,高远度更是有差异,旋转时有些可能会做延迟转体、有些很快收紧、有些喜欢提前打开等等,不同的因素导致不同的结果,JennyAusten的3Lz数据是这个跳跃的,下一个3Lz可能会与之有差异,这都很正常。
但大体上,是与这个数据近似的。
不可能出现她的3Lz高度猛然提升变成五六十厘米,也不可能远度成为三米。
所以参考价值肯定是有的,起码对于3Lz这个跳跃是这样。
数据!实际的数据!
爱死了,我已经能想象到这场比赛的腥风血雨了
啊啊啊啊啊居然能蹲到官方给数据的一天!
虽然想过,也假设过,听到了孙娅然赛前简单提起新技术的作用时紧张过,但真的等到了这一刻,人们还是很激动。
技术粉深挖规则和动作,为的不是好玩,是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选手们的技术实力。
测算数据这点,很早之前就有人做了。
日本的电视台还专门做过这样的内容,找了嘉宾来跳跃,测算她的高度远度等等。不过请来的不是知名运动员,而是一些同样在学习花样滑冰的人。
还有从花滑从业者的跳跃数据,去倒推一线选手数据的。
大部分冰迷没有这样的机会,最关键的是,说到底,他们想要知道的数据不是谁私下的训练、哪一个瞬间的跳跃,而是一场实实在在进行的比赛。
比如年初的世锦赛上,丛澜的长短曲的每一个跳跃都是什么样的高远度,有着什么样的轴心。他们更想测量一场比赛,而不是丛澜的一个训练。
可这是无法做到的,肉眼没有用,赛后不可能让人立刻上冰拿着尺子测量冰痕,也无法用专业的测算仪器摆在冰场周围收集数据。
所以他们想尽了办法,找对比物、运用数学方法,试图去接近那个真实数据。
以前很多人都估测过丛澜的3A数据,不只是冰迷,还有世界各地的教练组俱乐部,她3A从近60cm的高度,到一阶段稳定的60~62cm,再到66cm,现在有时候会出现的上了70cm,这个数据都是大家推测出来的。
——通过赛场周围的挡板、她一个跳跃跨越了几个观众席座位,再根据她所处的位置,从而得到相关数据。
不精确,但足够了。
江乐心她们在外遇到有人说丛澜跳跃不行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些数据。
我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蓝莓的跳跃滑行,将有精准的官方数据背书,以后谁再挑剔她跳跃,我糊他脸上
掏出我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还有路线图,以前都是姐妹们自己一点点抠出来的,这次直接生成!
这波是技术粉的狂喜啊!
而且,这件事说到底不止是对丛澜一人有利,也不是只单纯的对兔子家瓜队有利。
花滑选手的跳跃水平如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选手总被骂低空转速,有些被夸跳跃很高很远,但总是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撑,凭借的只有眼睛。
冰迷自己制作的数据表格又没有权威性,非要骂这是瞎算的,也站得住脚。
因此引发的撕逼大战不知几何。
这次,来COC参赛的单双人选手,将会得到他们本场比赛的实时数据,可以预料到,将会极大地方便众选手的赛后复盘工作。
副作用可能就是冰迷会来凑热闹吧,外网已经有人开始知晓,COC有黑科技出现了。
几十个散布全场的高速摄像头,经过四台电脑的计算和每帧画面的校准,由WINGS核心作处理,保证误差以毫米计算,从而得到数据处理后的结果。
JennyAusten,成为了WINGS功能之一的跳跃可视化在COC上进行披露的第一人。
孙娅然:“阿克塞尔两周,高度,远度,角速度。”
如果论跳远的能力,JennyAusten远不止这个距离,她轻轻松松就能两三米朝上,但2A和三周跳不只要远度还要高度,又要旋转,所以寻求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高度远度以及转速,这才是最关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