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贫也好富贵也好(一)(3/4)
乘兴而往,却教辩学的内容弄得如同雾里看花,眼见着台子上的激烈,魏无忌却是半分也答不好,不免有些败了兴致。
垂下头颅的少年,但见左右皆是一副神彩飞扬,且神情激愤者,不免反思道:为何旁人都懂得,偏生我却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触及到旁的学士拜见长者时,眼中方才有了光彩,原来如此。
心中有了打算,魏无忌也并未败退,而是仔细的将辩学的内容一一记录,好生收整,以待将来翻阅,少年的心思可见一斑也。
自稷下学宫散去,魏无忌便不在着眼于眼前的人物风情,而是开始四下寻访起来,少年的想法此时也是极为简单的,于其自己胡乱琢磨,不若寻一位名师点化,岂不妙哉。
人一旦有了想法,做事也便有了动力。
几经明察暗访,齐地多学士,亦多明师,魏无忌欲择一明师,学成之日归国报效。
待见着人时,始觉有所失。
若只是点化学问,他魏无忌又何须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千里来寻,只是再深一层,人家不是忌讳魏人身份,便是不愿倾囊。
小少年见名师之路行不通,遂选择暗访隐士,遣从人拿出地舆图,将列国素来有隐士出没之地,一一点出,决定按照上面的地点寻访。
一颗炙热的求学之心,促使魏无忌排除千难万险,从游学之路踏上了求学之路。
但凡隐士,先在于一个隐字,而后才有一个士字。既是隐,便存了世人遍寻不到的心思。有那例外之人,亦会留下诸多迷题,待世人解答,方才得以一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