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心术不善,才学何用(2/2)
万天河说的万信铮是万家三爷万天潭之子,正儿八经的万家本家子弟,这次经过郗成和吴启扬的考评,是最终确定上报的六人之一。万天河这么说,那是对谷原中评价非常高了。
“万家主,你居然这么看好这谷原中?”吴启扬有些惊异地问道。
“两位大人,万某推荐这谷原中,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这些年他总是以万家人自居,我自家中是有人不满的,他母亲也不过我万家偏房远支亲戚的女儿,不过我看他一个孩子,也不和他计较。他的才学是蔺夫子也十分欣赏的,说他举一反三,读书事半功倍。蔺夫子是在同州州府为官,退下来回到涂周村落叶归根担任教师的,他老人家沉浸官场数十年,见多识广,看人应当是不会错的。想是谷原中他年纪尚小,第一次见着两位大人没有对答好,不过他的才华若是就此埋没实在可惜,还请两位大人再三考量。”万天河对郗成和吴启扬解释道。
既然万天河已经这么说了,郗成和吴启扬也不好当面拆他的台,告诉他谷原中存在的问题。况且这些问题并不能说明谷原中就不适合做官,某些在郗成和吴启扬看来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对于官场钻营十分必要,这或许是万天河口中的老官僚蔺夫子欣赏谷原中的原因之一。
罢了,那就把他加上吧,郗成和吴启扬最后决定还是不要为了区区一个学子驳了万天河的面子,毕竟只是个秀才,而且只不过向州郡府推荐他一下,谁知道以后他会发展到什么地步,甚至能不能当得了官都还是两说呢。而万天河可是他们县道拓宽工程的重要施工方之一,暂时不好开罪。
于是吴启扬重写了对谷原中的评语,将一共七个学子的个人资料、面谈记录和他身为县令对他们的评语一同上交给了郡府和州府。
这个时候的郗成和吴启扬还没想到,一个无心的举动,一次随便,就为他们日后树立了一个大敌,特别是郗成后来可以说是与此子龙争虎斗了半生。
这都是后话了。
现在郗成和吴启扬要面对的是朝廷的使者。
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人,吏部七品主事段仁敬。
郗成和吴启扬在吏部都没什么认识的人,对这位吏部主事更是不了解。
不过毕竟是朝廷派来的人,郗成和吴启扬毕恭毕敬地迎接了段主事。
这位段主事看来是个在吏部被繁重工作压得疲惫不堪的中年男子。从帝都大岳一路舟车劳顿更是让他脸上掩不住的倦容。还没到仪阳县县衙前就在仪阳县的仪南驿站好好休息了一天。仪南驿的驿丞文远途是前任县丞文富阳的侄子,郗成和吴启扬平时与他交好,朝廷使者来时他也投桃报李将到来的消息及时报知县衙,并让驿卒将段主事伺候得舒舒服服。
第二天,这位段主事终于带着随从来到县衙。他首先宣读了建宝皇帝的圣旨,内容里倒也没说什么实质性内容,并没有郗成和吴启扬意料中对他们劈头盖脸的斥责,只是说明有言官弹劾他们,希望他们上书自辩,这次派使者来也只是调查一番,望他们专心政务,共同把仪阳县治理好。
随后段主事与两人见礼,他与郗成和吴启扬虽然同为正七品官,但郗成从官职上比吴启扬低一筹,而段主事身为帝都的官员,比两人自然地高一等。不过两人都是后起之秀,国考殿试名列前茅的存在,年纪轻轻初入官场就是正七品,前途不可限量。段主事虽然是前辈,也不敢过于摆谱。
其实应该说这位段主事根本没什么架子。他在帝都和吴启扬的父亲吴逢一样只是主事级别的小官,虽然手上确实有点权力,但处处受上官压制。
之前吴启扬知道吏部尚书杜可立和右相朗开明走得很近,还很担心,但看来这位段主事至少明面上并没有显示他的党派倾向。
不过他也是一心公事的人,来到县衙后就调看了仪阳县修筑县道的工程施工记录台账,他这次带的随从都是他手下的吏部官吏,与他一同一丝不苟地认真核对。边看他边点头,且不问这台账记录中记录信息是否为真,这案牍确实做得十分详尽,一切信息都有迹可循。这也是郗成和吴启扬改革县衙办公流程和信息记录的成果。
随后他与两位随从脱下官服,换上一身布衣,不要郗成和吴启扬陪同,自顾自地来到已经快修到县衙门口的县道拓宽工程施工场地查看。郗成和吴启扬只好无奈地在县衙里候着,不过他们平时也有诸多公务要忙,倒也不致于闲着。
“这位老哥,你们这县道修得不错啊。”段仁敬装作一个普普通通的过路商人,和在路边摆摊卖小杂货的小老头搭讪起来。
“客人是从外地来的吧,可是第一次来我们仪阳县?咱们县里新来的这吴县令和郗县丞可是有大智慧啊,做了许多大实事。就说这修路的法子,小老儿活了大半辈子,走过不少地方,却是闻所未闻。”老头儿颇有些自豪地说道。
“哦?有何不同呢?”
“这首先啊,咱们仪阳县之前的县道和其他的县是一样的,只修到县城的范围,而且只是土路。客人你莫看老头我如今只是摆个杂货摊,年轻时也是和你一般在外走南闯北的行商,只是后来生意败了,才回到老家做点小生意。”
段仁敬知道仪阳县商贸繁盛,只是没想到这小小的杂货摊主也曾有过从商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