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凡人皆贪婪(2/3)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河东岸门取得一场小胜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太子秦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孝公是一个标志人物,在他的坚持下,秦国实行了军国奴隶主义,提高了军力,走上一统天下的漫漫长路。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事必须重新洗牌,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国商鞅,无疑是首当其冲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虏魏国公子卬之后,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实归。
商於之地由商密和於中两个地块组成,早在秦穆公时期,楚国就在商密筑城,晋国在於中筑城,针锋相对。
到了邲之战,楚庄王击败晋国称霸,晋国将於中献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成了楚国一个整体地理单元。
后来楚国被吴国攻破国都,秦国派大军帮助楚国复国,作为回报,楚国将商於之地赠给秦国。
商鞅的封地商於之地,号称六百里之大,在秦岭东部,位于秦、楚、魏三国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两头都依仗险要地形修筑了要塞,如果有几万兵力镇守,绝对可以自成一国。
不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封地不如秋时期有完整的自主权。战国的封地多是食邑,战国早期封君可以掌控一些戍守军队,到后期完全与军队划清界限。
商鞅拥有这么广大的一块封地,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商鞅入秦这近二十年,一直过得很辛苦。
商鞅入秦的前两年,不得秦孝公重用,郁郁不得志。等到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商鞅手中有权了,却发现变法的阻力非常大。
反对商鞅变法的秦人,除了秦孝公,自上而下,几乎所有秦人,都囊括其中。
秦国的大臣当中,甘龙和杜挚是坚定反对商鞅变法的,他们的理由倒是比较高尚,认为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是愚民苦民之策。
朝堂之上除了大臣,秦国宗室也极力反对商鞅变法,因为变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与其说他们反对商鞅变法,不如说他们反对变法,因为战国时代的变法,首当其冲就是要削弱贵族的利益,将权力集中到国家和国君手中。
秦国朝堂大臣和宗室一直反对商鞅变法,若不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随时可能被叫停。
不光是上层,秦国的普通百姓,也对商鞅变法怨声载道。因为商鞅变法剥夺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绝大多数秦国男丁被武装到军队,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
商鞅在秦国的子一直不好过,朝堂中的大臣没有一个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初秦人只是排斥他,随着变法的深入,想杀他的人越来越多。
商鞅是非常聪明的人,怎能不知很多人杀他。他的应对办法,便是雇佣一批武力高强的勇士,贴保护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