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一路向北(2/3)
可能很多人读到燕昭王筑黄金台,乐毅东下齐地七十余城的历史后,会深深为这对君臣的灭齐大计功败垂成而遗憾。
然而,乐毅或者说燕国,绝无可能任何吞并齐国。燕昭王和乐毅不论怎么苦心筹谋,拥有如何超卓能力,甚至是上帝视角,都全无用处。这是战国时代数百年来的通行法则,对任何一个强国大国,你可以重创它,努力削弱它,不停侵吞其国土,但不用妄想吞并它,否则铁定会招致诸国联军干预,成为天下公敌,进而遭受惨烈损失,令国家由盛转衰。
此前,齐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又借楚怀王被囚于秦之事发难,统率关东各国联军杀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请和,一时成为天下至强之霸主。
然而当接下来,齐国吞并次等强国宋国后,其他诸国人人自危,立刻组成反齐联盟。纵横家乐毅作为燕国使节,积极策动燕赵联盟,佩两国相印。而齐相孟尝君田文,更因为和齐湣王的矛盾窝里反,逃亡魏国,成为联军内应。
同时,秦昭襄王赢稷和秦相魏冉为一举击垮和秦国争霸的最大敌手,也积极配合出兵。另一著名纵横家苏秦,深得齐湣王信任,真实份却是燕国的死间。也就是说,公元前285年开始的这场秦、赵、燕、韩、魏等五国联军攻齐战争,是以包括强秦在内的大半个天下之力,包含了燕昭王、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孟尝君、苏秦、魏冉等无数精英人才的贡献和心力,去围攻齐国一国,并非单只是联军主帅乐毅一人之力。唯一没参加联军的楚国,则以援齐为名趁火打劫,趁机掠取齐国南部边境的淮北地区。
公元前284年,双方在决定的的济西之战,齐军主帅触子本就对齐湣王心怀怨恨,齐军将士更因之前连年征战,不得修生养息而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所以齐军才会一战即溃。
此战后,诸国各自安排了利益分割,联军便在实质上解散了,赵国攻略河间地区,魏国攻略原宋国疆域,秦军则攻略天下膏腴之最的陶邑,作为秦相魏冉的私领。乐毅则率燕军长驱直入,一路顺风而下,连取齐地七十余城,将齐国本土,尽数鲸吞入燕国版图。
然而,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并非简单两座城池,而是齐国的“五都”之二。齐**事体制除了国都临淄之外,还分别在平陆、阿、即墨和莒四个战略要地,高筑城墙,选练常备军,作为国都失守时的备份。也就是说,齐国看似只剩下两座城池,其实尚有五分之二的军力还在坚决抵抗。而进攻方只剩下燕国一**队了。
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并非不是后世如王世充窦建德、南唐吴越、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各自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的统治精英集团,几乎形成了自己dú • lì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吞并与消化这样国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后来的秦灭六国,更历时数百年的攻伐反复。
绝大多数齐国人或许不在乎国君是吕尚的子孙,还是田完的后裔,甚至如果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和“田氏代齐”那样取代田氏,他们或许还不会抵触得如此激烈,但是燕国想要把齐国土地尽数纳入疆土,甚至因此在夺取齐都临淄后,焚毁齐国之宫室宗庙,他们就要保卫国家,抗击到底了。
如果燕国当真显露出了自己一家吃独食的企图和野心,那么前有两座坚城难克,后有其他各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危如悬卵。此前以齐国东帝之强,之前企图吞并燕国不成,引来燕人数十年仇怨,之后吞并宋国,招致五国联军围攻,濒临亡国,教训还不够惨重?
所以,作为一名有杰出战略洞察力的当世奇才,乐毅才没有选择急于求成,而是放下这两城围而不攻,一直不断安抚齐地民心,同时积极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公元前283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攻魏,围困魏都大梁,孟尝君田文北上燕赵请求援军。佩燕赵两国相印的乐毅,指挥燕军8万和赵军10万组成的联军,阻击并围困秦军于林下,是为“林下之围”,迫使秦国退兵,并承认赵国吞并原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原齐国胶东之地。战后魏冉一度被罢相,承担失利责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