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十三章(1/3)
隔着帐幔,赵云兮倚在胡床上,手中握着一个用纱布包裹着的滚烫鸡蛋,轻轻滚着自己红肿的眼眶,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帐幔外女说书人陈词激昂的说着故事。
这说书人果真是有几分真本事在身的,不过一时半刻,那故事说的引人入胜,屋中人皆是听得如痴如醉。
谁也没瞧见今个儿的正主,虽是安静坐在胡床上,却是一句都没听进去。
赵云兮捏着鸡蛋滚着眼角,心中翻来覆去的只琢磨着一件事。
不知何时,说书人的故事高了一段落,说书人静静地站在房中,等候着听故事的公主听了她的故事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屋中安静的,仿佛连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随之可闻,也不见帐幔后若隐若现的那道身影有何动作。
她不免心生惶恐,被请来许家为长公主说书,是天大的荣幸,这几日她吃喝都顾不上,只搜肠刮肚的将自个儿最得意的精彩故事给找出来,细细的润色了一番,又自个儿演了好几回,方才稳了心思前来许宅,。
一堂故事说的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她看得出来,这屋子里头的大小姑娘们,还有许家的老封君皆是听得如痴如醉。
看来她的故事并无错处。
只是,为何帐幔后的长公主却是一言不发?
时间丝丝轮转着朝前,说书人的一颗心愈发在忐忑中惴惴不安。
鸣音撩了帐幔,轻声走进。
便瞧见她家殿下神思早就不知飘向了何处,根本不知说书人在等她开口。
鸣音轻叹了一口气,俯腰轻唤:“殿下。”
“殿下。”
赵云兮终于被唤醒,只茫然看向鸣音,“何事?”
鸣音暗叹,果然如此。到底满屋子的人都在等着,她便附在赵云兮耳边道:“说书人在等赏呢,殿下。”
赵云兮这才隔着帐幔看去,外头坐着许嬷嬷和听热闹的姑娘们,还有那位房中间站着的说书人。
她恍然大悟,轻咳一声方道:“娘子的故事不错,当赏。”
实则她是半句也没听清。
又示意,“鸣音。”
鸣音弯腰道:“是。”便捧着一只装着金银豆子的簇新荷包走出去。
说书人忙谢恩,却又听赵云兮在帐幔后吩咐,“娘子可有别的故事?民间的奇闻奇人,不拘着故事人物是喜是悲。”
赵云兮虽对听书没什么兴趣,却也不想拂了许嬷嬷的脸面,便打起了精神,准备捧捧说书人的场。
说书人将那荷包小心收入袖中,听闻此言,眼珠子转了几转,这位长公主难道是不喜她讲的锦绣团圆的故事?
可她准备了满肚子的故事,皆是大团圆收尾。
她努力的回想了一番,倒是真让她搜刮到一个新鲜故事,只是还不曾润色。
她犹豫了一息,却还是道:“民妇上月去了一趟柳叶村说堂会,倒是亲眼目睹了一桩惨事,这件事可称得上是人间少闻,令人称奇。”
“只是故事中人,皆称不上有个好结果。”
“公主若是想听,民妇倒可一说。”
赵云兮还未开口,却听许嬷嬷皱眉问道:“柳叶村?”
“你说的可是夏家之事。”
那可算不上一个能在公主面前讲述的故事了。
说书人忙道:“老封君说的没错,正是夏家的事,民妇那时正在夏家的邻家刘家说堂会,便亲眼目睹了一回。”
许嬷嬷这才道:“娘子不若说个别的故事。”
“此事不好污了殿下的耳。”
说书人一躬身,忙音道:“是。”
她们二人却不知,这样一来一回更引人兴趣。
赵云兮的好奇心完全被勾了出来,忙道:“不妨事,你且说说,我想听。”
“不然好似你们都知道,只有我一人不知夏家到底出了何事。”
说书人愣了愣神,又去看许嬷嬷,却见许嬷嬷朝她轻轻点头,她整理了一回说词,这才道:“此事在禹都引起了不小的fēng • bō,不少人都知道,因着有些背离世俗伦理,是以不大在明面上提起。”
“但着实称得上是一段精彩故事。”
“不妨,你说吧,我想听。”赵云兮,有一搭没一搭的捏着掌心卧着的鸡蛋,心道这世上的离奇人和事难道还少了吗?
比如,她家大侄子……
比如,那蒙面黑衣人……
再比如,昨夜……
鸣音惯会察言观色,见她家殿下是真的来了兴致要听故事,于是亲手为说书人奉上了一盏茶,“娘子喝盏茶润润嗓,便开始说故事吧。”
说书人忙不迭的接过茶,“有劳姑娘。”而后她喝了半盏茶,便觉着心也定了,自坐回案后,拍案道:“却说柳叶村夏家,那是整个禹都也顶顶有名的书香耕读人家,惯是克己守礼,规矩极重。”
“一大家子不曾分家,热热闹闹的住在一起。”
“夏家的闺秀们自来便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日日要晨昏定省、背女四书、做女红。”
“夏家的少爷们随着夏家老太爷耕读在外院。”
“便是亲姐弟,也紧守男女大防,过了七岁的年纪,便再不准互相来往,甚至连逢年过节,都不许见面。”
“若是发现有来往,便是要打要罚。”
“是以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竟是连外人都不如。
听到这里,赵云兮就忍不住皱了眉头,“这夏家,莫不是矫枉过正了些,自家兄弟姊妹打小若不是一起玩耍,又怎么会感情深厚?”
都说皇室规矩重,可他们老赵家年纪相仿的孩子们,无不是一处念书习字,陈太傅可是闻名天下的儒学大家,也从不见他拘着孩子们互相来往。
说书人适时地附和道:“公主说的很是,夏家这回出的事,也正是应在夏家的家规之上。”
“夏家这代孙辈众多,夏家太爷有十三位孙子,十二位孙女。”
“皆是俊朗意气,如花似玉的年纪。”
“有一日,夏六姑娘着实受够了闭门不出之苦,偷偷溜出了家门顽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