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未雨绸缪做防范(2/3)
散朝之后,李秀娥特意留下了周正邦和董振义,就迁都一事单独与二人深入交换了意见。二人明白,王后主意已决,不赞成也没用,自然表示支持。
李秀娥命周正邦做个迁都方案,时机成熟之时方便启动。周正邦自当奉命安排。
之后,李秀娥想要了解一下近一段时期斥侯传来各地的消息。
董振义详细汇报。
大裘国在前线与滕军交战,国内民众持反对意见,闻听裘军战败,更加怨声载道,说裘王穷兵黩武,必将害国害民。新王新政,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民生上,却老是记着开疆拓土,即便是疆域拓展的再大,弄了个民不聊生,整个国家也只会是大而不强。
也正因为如此,裘国民众逃避的很多,差不多去哪个王国的都有,这个现象一直都没有断绝。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又有数百裘国难民进人石昌,已对这些人都做了妥善安置。
关于大拓国,拓王在西域,仍就是战争不断。西夷人时常叛乱,社会极其不稳定,拓王依靠强权政治,才可勉强维持。最初的杀戮管得了一时,却并非长法,总不能把西夷人全部杀尽,那样将是只得了一个大片荒漠,没有任何意义。
时下拓王像是改变了策略,在帮助西夷人恢复生产。因为之前的战争,西夷人对他缺乏信任,大的战争暂时没有了,各处依旧有小股人起来反抗。或者会有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争端,闹出人命,那些军卒前去管理,反倒会激起西夷人的集体抗争,将事态扩大。这也是目前拓王最头疼的问题。
他想撤兵,可一撤兵,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疆域便不受控制了,那些留守的将士很危险,他又舍不得那片区域,几十万大军一直被拖在那里。
好在大拓国东部的民众相对来说比较本分,十几年以来没有发生过dòng • luàn,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无论是农业、牧业、手工业都比较平稳。只是因为要供给前线的将士粮食马匹衣物等物资,苛捐杂税比较多,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大拓国的疆域更比以前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只不过是那些贵族富有了,特别是与军队有关的家族,他们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财富集中在他们的手里,而平民愈发的贫困。
倒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大盛国,那些牧民们要自由的多。草原辽阔,牛马成群,这给盛军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支援,快刀快马所向披靡。北部比较寒冷,地广人稀,盛国大军一路杀过去,几乎很少有抵抗。当地牧民实在是太少了,纵然有人照样强悍,可终究会被盛王的军队所消灭。
盛王与拓王的战略思维不同。拓王攻打西夷,除了想占据疆土之外,还想要统治那里的族人。这种因为侵略而引发的矛盾是长期的,所以社会一直不稳定。而盛王只是为了扩大牧场,他根本就不需要被征服之地的牧民,赶尽杀绝是他一向的作风。
这十几年来大盛国发展迅速,兵强马壮,牛羊众多,只是相对比较单一,大草原上除了牛群就是羊群,还有一片一片的帐篷,仅此而已。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牧民们居无定所,随着季节南北迁移,随着羊群啃食牧草的脚印东西移动。游牧生活依旧很原始。
大成国一直以来与滕国加强着贸易合作,这一方面倒是有增无减,但是随着嬴王的进攻受到重大影响那是必然的,预计将来贸易额会迅速缩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