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章 忧国忧民(1/4)
杨钊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对着杜甫多看了几眼。
杜甫三十岁出头,和自己年龄相仿,却面相显老,看起来比自己大了好几岁。
面容消瘦,眉头苦锁。
才三十出头就早早蓄起了长须,不过那长须也是稀疏得紧,寥寥几根孤独地飘荡着,倒和后世语文课本上的画像颇有神似之处……
难怪杨钊方才觉得他眼熟,原来是在课本里见过。
不过杜甫竟然和博陵崔氏有这层关系,倒是杨钊没想到的。
因为课本里,杜甫的诗总是凄苦悲惨的,老师讲述杜甫的身世遭遇时,也总强调他的生活如何悲凉,人生是如何的不得意……哪知他竟是妥妥的豪门子弟。
不过再一细想,也合情合理。
杜甫多次参加科考不第,却能做到工部员外郎这样的五品gāo • guān,凭的是什么?
要知道,杜甫被后世人尊为“诗圣”,但他生前的诗名并不显。
生活在锦绣盛世的大唐人,极度自恋、自豪的大唐人,狂放不羁的大唐人,怎么可能喜欢严整考究、还透着穷酸气的杜诗?
事实上,杜甫的名气要到了宋以后,伴随着文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提升,而慢慢提升起来的。
所以,杜甫想要入仕,只剩下举荐一条路了。
而要得人举荐,便要有非同常人的家世。
至于杜甫和崔氏的关系,杨钊至少知道有一句诗叫“崔九堂前几度闻”。
看来都是有出处的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