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钱荒了(2/2)
萧懿见他态度坚决,张了张嘴也知道拗不过东家,只好悻悻作罢。他心里很清楚,别看自己这位公子平日里好说话,一旦他决定下来的事情,谁劝也没有用。
这时,一直侍立在旁沉默不语的陈忠,突然恭身一礼插话道:“公子,既然您要出海找矿,奴才也想跟您去海上看看!”
施平瞥了他一眼,揶揄道:“陈忠,你也想出海!你忘了去年来时晕船的事了,那次还只是沿着海岸航行,你就吐的稀里哗啦,一副快要死的样子。这次出海是要进入大洋的,不是上次那么一点点风浪。一旦起风,南海上就风高浪急的,你撑得住?”
陈忠一脸的苦涩,垂着头说道:“奴才倒是不想去,甚至想劝公子您也别去,可奴才知道劝不住您!公子一定要去,奴才也只好舍命相陪。来岭南前陈琳公公就对奴才说了,不管公子去哪里,奴才都得跟着。公子有个三长两短,奴才就活不成了,还要连累自己的亲族。奴才哪怕是晕船晕死在船上,也得跟着您去呀!”
施平嘴角微翘,讥诮道:“你忠于王事,本公子也没有理由阻着你立功。既然你如此坚持,那你就跟着施某吧!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施某又不是做见不得人的事,找到了铜矿,于国于己有利,你家主子什么都好,就是心眼忒小,整天疑神疑鬼的自寻烦恼。本公子一口唾沫一个钉,说话从来算数。以后本公子也不再为难你了,给你个机会跟在施某身边,好让你替你家主子盯着施某。看施某今后是否会行差踏错,做出违背承诺的事来。”
“奴才不敢!”陈忠嘴角抽搐了两下,心中苦涩。谁让自己倒霉,摊上了这件差事呢?这位爷身份尊贵,他敢当面骂刘娥心眼小,自己可不敢传这些话。他谁也得罪不起,此时只能够装作听不到。面对施平的冷嘲热讽,只能恭谨道,“奴才也是职责所在,请公子体恤……”
施平挥手打断他的话,吩咐道,“行了,知道你夹在中间难做。我也不会为难你。去安排一下酒菜,今儿个高兴,待会我和萧管家好好喝两杯。去吧!”
“是,奴才这就去安排。”陈忠恭声答应。
等他出了门,萧管家悄声说道:“公子,这些人留在您身边,始终是个麻烦呀!不如让憨牛带人把他们都……”说着做了一个砍头的手势。
施平摆摆手,说道:“没必要,还没到那一步!说实话,他们也都是些苦命的人,咱们没必要去为难他们。萧管家,你记住,我只想好好过日子,没打算造反。太后只要不惹我,我也懒得理会她。”
萧懿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劝。
……
春去秋来光阴荏苒,转眼间到了天圣七年的秋天。这天夜交亥时,东大街上的纱帽胡同吕夷简府上客堂里的灯火通明,此刻已经坐满了人。首辅吕夷简坐在左侧的上首,对面是王曾、张士逊以及新任吏部尚书张知白,再下去左右就是开封府尹晏殊和三司使任正中,往日里这些大佬在首辅家聚会是不合适的,不过今天没有关系,因为正中间坐着皇帝赵祯,而此刻堂下则跪着一人,正是最近在汴梁风头正劲的四海钱庄掌柜童正。
随着这些年大宋境内商业的蓬勃发展,商品流通的加快导致了铜钱的缺乏。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尤其是东京汴梁城出现了大面积的钱荒,随着新良种的推广,老百姓手上渐渐有了节余,也就有了购买的欲望。他们希望购买新的农具以及生活用品。这样一来,钱荒更严重了!
吕夷简、王曾和任正中等一干大臣为此焦头烂额,头痛不已,可一时间没有人想出太好的办法应对,只能够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但情况一直没有好转。情况越发的严重,这个月连官员的俸禄发放都出现了问题。前些日子,三司户部咨文在京各衙门,告之东京城太仓现钱告缺,本月在京文武官员的月俸,大部分改用粮食、布帛、丝绸以及胡椒苏木等实物支付,其中铜钱占的比例少得可怜。
这下子就捅了马蜂窝,引起了在京官员的极大不满。在京的文武衙门上百个,文武官员总数也有上万人。三司使任正中考虑着衙门繁杂人口众多,管着这项业务的户部度支司将各衙门排了队,分三天支付完毕。安排在第一天的大多是戎政府、五城兵马司以及禁军等军职衙门。
没想到发俸的当天就出了大事,差点引发了兵变。公门中人,当了大官的不说,中小官员每月就巴心巴肝等着发俸这一天,油盐酱醋礼尚往来各种用度应酬,都指着这一份俸银来开销。结果来领俸禄的各色官员发现俸禄没有多少现钱,大部分折算成物资之后,顿时犹如一滴水掉进了油锅——炸了锅了!
这些官员一时间群情汹汹,集体跑到皇城请愿,尤其是禁军中级下级军官闹得最凶,还与皇城司的人发生了械斗,要不是新编火器营前来弹压,怕是要出大问题。虽然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禁军人心惶惶,军中隐隐有了dòng • luàn的迹象。好在赵祯当即立断,立马下令让内库调集了一批铜钱应急,否则发俸禄那天是会引发更大的乱子的。
可铜钱依然欠缺,这个月熬过去了,下一次怎么办?皇家内府铜钱有限,也不可能无休止的支撑下去。这还仅仅是官场缺钱。随着税收的增加,三司的仓库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布帛、绸缎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物资。可以说,大宋自立国以来,物资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过,整个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东西多了,这既是好事,又带来了烦恼。为什么呢?丝绸布匹等物质倒还好,虽然占地方,但保存时间长,短时间还不会出现问题。可粮食不宜保存太久,需要不停的更新。粮食最大的消费者就是城市人口,唯有他们需要经常购买,可他们手上得有钱才能买。朝廷固定的铜矿就那么几个,每年铸造的铜钱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加上大宋并不禁止民间铸钱,一些不法商人见有利可图,开始纷纷铸钱牟利,导致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私铸铜钱铁钱泛滥成灾,各种货币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受损的都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据开封府报告,从去年开始民间交易中冲突增加,甚至还引发了一些血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货币质量问题引发的矛盾。
不过开封府有段报告内容引起了吕夷简的注意。晏殊在报告中说,四海钱庄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初,京城的四海商行也受到了冲击,生意受到了市场缺钱的极大影响。好在四海商行主要是大宗交易,名下又有自己的钱庄,于是钱庄根据施平的意见,开始发行铜元券,铜钱和纸币间可以自由兑换。刚开始别人还不习惯这种纸币,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币的确能够兑换到铜钱,又比铜钱轻便容易携带,渐渐地民间开始接受了四海钱庄的纸币。
不久前,四海钱庄凭借自家的机帆船队运输的快捷和方便,在京城,还有江南的杭州、苏州、扬州以及金陵等水网交通方便的地方,又开发出一种通存通兑的业务,对外接受标准铜钱的储存和通兑。按照钱庄的规定铜钱存够了一定的时间,储户还有利息可拿。只要你手上有铜元券,就可以在这五个地方的四海钱庄提现。当然,如果你是异地取款,那就需要收一定的费用了,只不过费用很低,比起千里迢迢带着铜钱去贩货购货,费用低多了,而且很方便。
四海钱庄的这一举措立马引起了轰动。自从四海钱庄开办通存通兑业务后,不少商人为了方便省事,便在四海钱庄里存储铜钱换纸币,只带着铜元券上路,前往江南或者京城有四海钱庄的地方采买,不仅路上轻松,而且安全了很多。就这样,人们逐渐的接受了铜元券,在日常的交易中也小规模的开始出现使用纸币的情况,大大缓解了钱荒的情况,经济秩序逐渐恢复。
开封府的这份报告引起了三司使任正中和各位宰执的关注。尤其是首辅吕夷简,他对这个天才的办法佩服不已,对幕后规划这一切的人有了兴趣。为此,今天他屈尊降贵让人请来四海钱庄的主管童正,为亲临吕府的皇上和在场的官员讲解一下钱庄的操作流程,探讨一下朝廷是否也可以搞一个钱庄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