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金明池(1/3)
东京汴梁城虽大,但凡有文人参与的活动,绝对藏不住秘密。
不出所料,昨日文会上的事情很快传遍了京城,酒楼茶肆之中讨论最多的话题,除了施平自成一体的欧楷书法,以及被礼部尚书王曾收为弟子这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施平的那场嵇琴表演。
有幸与会的人,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在现场表演歌舞的那些乐工歌妓,哪怕是当时端茶递水的小厮回想起来,耳边还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嵇琴在宋代只是一种辅助乐器,从来没有人像施平那样把嵇琴的表现力,提高到这样一种程度。
昨天下午众目睽睽之下,施平手中的那把嵇琴仿佛有了生命力。它的发音是如此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时而发出近似于人的歌声,如涛如泣,伊人泪下;时而阳春白雪,小桥流水,让人心旷神怡;转眼间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催人激扬奋进。
施平的演奏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充分表现出嵇琴音乐中的细腻、缠绵、哀戚和柔美。昨天的文会快结束时,所有人都感觉到意犹未尽,为此,施平不得不多次加演一曲,以至于大家回城时,差点都关在城外,好在吕相和王相在场,这才让大家进了城。有幸参加晏殊组织的这场“七夕赏花会”的宋人,都感到不虚此行。
没有人知道,这是来自后世跨越了千年的音乐。千百年来,嵇琴的演奏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无论在音质、音量、音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独特的手法赋予了嵇琴独具个性的音色,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王曾闻之后,文思泉涌,当场作赋《嵇琴乐记》留存。其中一段把他对琴声的感受描写的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虽说施平对这些虚名并不太在意,可挡不住“粉丝”们的热情。
今天天一亮,来驿馆登门拜访的人就络绎不绝,其中有文人,有乐师,更多的还是汴梁城中十大酒楼的花魁们,一时间驿馆门口停满了各种碧油香车,街道上到处是莺莺燕燕的美娇娘,行人驻足观看,把个西华门外的街巷堵得水泄不通。哪怕驿丞反复告诉她们施平概不见客,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些花魁们依然不死心。她们守在驿馆门口又是弹琴,又是唱歌一时间莺歌燕舞,倒让路过的行人大饱眼福。
“施郎君,我是某某酒楼的某某,奴家要拜你为师!”
“施郎君,奴家愿意自赎身跟随公子为婢为妾!”
“施公子,奴家翠花……”
驿馆外面的大呼小叫让人烦不胜烦,施平头痛不已,恨不得捂住自己的耳朵。寇珠儿躲在一旁看笑话,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说实话,施平没想到这些宋朝歌妓会如此大胆,都堵到门上来了。他可不想变成柳永那样的人物,最后落得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之间。施平猛然一惊,他突然想到柳永好像参加了这次科举,这家伙不会也找上门来吧?
临近午时,那些歌妓见施平始终不出来见面,驿丞又好言相劝,人群这才陆陆续续的散去。午时刚过,驿馆外面又来了一队人马,只见一名年轻的太监拿着圣旨,率先走进驿馆门口大喝一声:圣旨到,新野学子施平施伯原接旨。
施平闻言大喜,可算是等来了。他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率领简三郎他们来到门口跪下。此前他早就问过张茂实了,在宋朝接圣旨时有的需要跪接,有的不需要。施平目前还是一个平民,接圣旨的时候必须跪接。虽然心里吐槽,但是来到这个时代,哪怕你是穿越者,也只有入乡随俗,否则是要掉脑袋的。
见所有人都已跪好,那太监清了清嗓子,开始大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尝闻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才,邓州知州报新野乡绅施平雅擅才能,献灵方以救疫民千万……献祥瑞良种惠天下……顾复斯民之责,兹以覃恩授尔为朝散郎,锡之勅命於戏荷劳以茂用褒制锦之能,来轸方长益励清廉之吏??。勅命?。天圣二年七月八日?。”
平心而论,施平虽然是国学博士,此时也听得非常吃力。一通下来,上面的内容断断续续理解了一部分。听那太监已宣完圣旨,施平赶紧拜伏在地高呼谢恩。总算是走完了这该死的程序。
负责传旨的是位姓苗的内侍,年纪不大,长得眉清目秀。施平出手向来大方,塞给这家伙的是根小黄鱼,那苗太监入手一掂感觉沉甸甸的,顿时眉开眼笑。而负责护卫的首领恰好是义兄张茂实。见到是他,施平立马松了口气,都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去吏部登记有张茂实帮忙,后面的手续就好办多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每逢遇到喜事,大摆筵席是必不可少的。施平即使是穿越者也不能免俗,不过他没打算过于张扬,就请张茂实找一家比较好的酒楼定了几桌宴席。施平想了想,又写了一封请柬,让拴柱送去刘府。
这天下午,当拴柱把请柬送到刘府时,刘从广正在后院冲着一个黑衣人大发雷霆:“混蛋!收了爷的银子,竟敢不办事!草上飞不想在汴梁城混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