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发展(2/3)
按照后世网络上的说法,宋朝最大化实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理念。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国家GDP远超明清,甚至比盛唐还富足。然而来了以后才知道,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底层百姓不仅负担的税收名目繁多,而且每年都要承担沉重的劳役。正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供养那些士大夫,才有了读书人登朝之后,方能以衣冠文物,文采风流。
施平虽然不是什么呼保义宋江那样有野心的人,但也不是个怕事的角色。知道这家人的遭遇后,他很同情,不仅收留了这家人,施平还花了笔钱买通书吏梁胜,悄悄的帮船匠重新登记了户籍。为了隐人耳目,梁胜替船匠把祖籍改为了邓州,施平给船匠取了个大名叫赵康安,其妻田三娘。三个儿子分别叫做赵青、赵平和赵乐。这家人从此隐姓埋名,成了仙云山庄正经的客户。
山庄人口多了,也带来了新问题,首先就是如何安置好他们,让这些人在山庄安居乐业。想要安居乐业嘛,首先就是要盖住房,让这些灾民人人有个遮风挡雨的小家。秋收以后,在简老根的带领下,所有的青壮被组织起来,烧砖伐木,搭建房屋。忙忙碌碌了三个月,赶在第一场雪下来之前,总算是让所有人住进了新房。
庄户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组织起来抢种冬小麦,这可是大事。仙云山庄虽然获得了丰收,但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粮食绝对是不够的。施平已经花了五百多贯采购粮食,保障山庄明年秋收前人人都有饭吃。根据施平的计划,明年山庄首先要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庄户们抢种完冬小麦后,又投入到开垦荒地,挖沟修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
不管是新来的庄户,还是老庄户,整个冬天都在忙忙碌碌,一天下来,人都累散了架。这些庄户都是北方人,早习惯了窝冬。如此缓重的体力活,人人都快撑不住了。所幸东家仁义!自从大伙儿进庄后,每个月200文足陌的工钱从不拖欠,食堂里的大锅饭虽然味道不咋地,但绝对管饱。隔三差五还能见到荤腥,因此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念想,都盼望着来年生活更好。大家伙痛并快乐着!
施平虽不必参加体力劳动,每天累得像条狗。可他现在也是身心疲惫。没办法啊!现在多了这么多庄户,不仅每个月要发的工钱猛增,还要给他们住,给他们穿。每天花钱如流水,眼瞅着都快要破产了。好在“橡胶”作坊开始有了收益,否则他早就撑不住了。
杜仲的树皮树叶和果子在作坊变成了杜仲胶,然后提纯添加炭黑增加胶的强度和耐磨性,利用热模压制法加工成实心轮胎、胶底鞋和防水雨布,没想到一经推出格外受到市场追捧。通过复丰祥的路子,施平的橡胶制品很快在京城和江南地区打开了局面,如今成了山庄的支柱产业。
棉花今年种植的不多,只收了不到2000斤皮棉。这可是优良的xīn • jiāng长绒棉种,产出来的棉花很适合纺织,可不是这个时代的短绒棉可以相比的。于是,施平在山庄里办了一个棉纺厂。
设备是现成的,施平扶贫所在的乡因为某种土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扶持。施平为了开展扶贫工作,特意让农机站对老式纺织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当地妇女在家里就能就业。
不过,今年的这点棉花只够作坊两个月的生产,施平干脆让庄户全部纺成棉布,又派人去邓州收购大量的短绒棉回来,加工成棉被和棉衣。一部分产品直接发给庄户,充抵部分工钱,多出来的对外销售,补贴山庄里的财政缺口。
施平依旧按照惯例,将庄户分成若干个生产队。任命生产队长组织庄户集体劳作。这种生产模式在创业初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整整一个冬天,仙云山庄简直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有了两个作坊给山庄输血,施平安心了不少,接下来他要对未来山庄的发展提前布局。新野这地方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在后世就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花生等作物。
施平根据土地墒情,规化了山庄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综合农业。发展综合农业畜牧业就不能少,不管是选择养猪还是养羊,选择适合的品种非常重要,还需要施平仔细考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