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诊病(2/3)
老头又听话的把舌头伸了出来。施平把完脉后,又用血压计帮这老头量了一下血压,然后戴上听诊器,在老头的胸口和背部仔细倾听。简家兄弟和老妇哪见过这些场面,被镇住了。两人紧张的看着施平的施为,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打扰到小郎君诊断。
检查完这些,施平心里有了底。他上前一步,按了按病人的腹部,问:“老丈,肚子是不是很胀?痛不痛?”
“嗯……胀,痛倒不痛。”老头有气无力,又问道,“施小郎,我的病厉害吗?还有救吗?”
施平摘下口罩,安慰道:“老人家别担心,没你想的那么严重。你染的是伤寒,本来一副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是你拖的太久,已经转化为肺炎,再晚来几天就危险了。您的运气不错,我带了好药,待会我给你打两针,很快就可以消除炎症。再开个清热方子,过两天你就没事了。”
“打针?”众人一遍茫然。
施平先替这老头打了一针消炎针,又让他吃了两片阿司匹林。半个时辰后,简老头的症状就好了很多,很快就沉沉的睡去。山洞里存留的药毕竟有限。如果不是应急,施平可不愿用在这老头身上。所以他治病尽量用中药。
又开了白虎汤和小承气汤两个方子,交给简大说:“这是两张方子,你分别抓药。抓了就回来,切不可耽误。”
见识了施平神奇的医术,简家兄弟俩已经对他心服口服。简大说道:“小郎君放心,四十里外的李官桥镇就有药铺,我兄弟两现在就出发,下午就可以赶回。”
“好。路上小心,快去快回。”施平点点头,出了病人的卧房,来到外厅。那老妇用一只陶碗把热气腾腾的茶端了上来,同时还殷勤地端来些糕点。
老妇热情的招呼道:“施公子,辛苦了!快快请坐,山里没什么好招待的。清茶一杯已经煮好,请用点糕点,山野人家自己做的,公子请勿要嫌弃才好。慢用。”
“有劳。”
施平拱手表示感谢。他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有一个多时辰,早就口舌干燥如同火灼。于是端起那只陶碗,吹了吹便几口饮干,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施平放下陶碗,看着屋外的小山村,心念一动,便举步走出了小院。他打算在这山村里好好看看。南山坳这座小山村总共才有七户人家,全部都是从秦凤路迁徙过来的逃户,并不受附近官府的管理。
他们在山中虽然开垦了一些田地,但主要的收入还是以狩猎和采药为主。这些人非常抱团和彪悍,差役也不愿意进山来收税,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他们不向官府纳税,没有那些沉重的负担,日子还算过得去。
时值巳时,太阳已经升上了树顶上的半空。在阳光的照射下,山坳中的浓云已散,微雨未收,山谷间传来了黄鹂的叫声,入耳婉转,滑润。一切看上去如此的美好。和这里的人们聊天以后,施平才知道这里的风景虽好,却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
这地方实在太过封闭,由于缺医少药,平均寿命都很低,尤其是新出生的幼儿的成活率很低。另外还要时刻面临着山中猛兽的威胁,更别说年轻人的婚姻嫁娶,也是这些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宋朝并不像施平上辈子知道的那样美好!施平在新野当书办时才了解到宋代真实的农材赋役制度:北宋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单独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后来才有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普通的平民实在是负担不起了。
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唐朝的两税法)。据施平了解,此时在北方各地大致每亩中等土地可收获一石,须纳官税一斗。江南各地由于产量较高,每亩须纳税三斗。
唐代的两税法是按资财多少征税的,而宋代则是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的。秋税,是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是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按亩征税是征税的基本标准,但是在实际上,差役上门征收时,还有所谓“支移”、“折变”的计算,从而大幅提高了实际征税的税额。
所谓的“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就是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北宋时除了收税还有一个奇葩的特色,那就是各地官府的名下有很多官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