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礼节(1/3)
刚刚好似托儿所学前班的一幕,又一次颠覆了陈某人认知,这么接近现代的教学方式都整出来啦?
孩子们称他内主,很明显这并非什么私人家族学堂,主家居然还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事?
这样看来此方世界的高门大户与前世大相径庭啊,对待依附人员的家属,竟都已经出台了一套关怀备至的成熟管理办法,着实令人惊讶,换言之说明萧国百姓的人均文化水平必是远远高过前世古代。
询了下求安方知,想多了,高的确是高过,也就高过古时的遍地文盲,评估的话,和五十年代扫盲差不多,要说全民文化有多高,呵呵了。
这种主家开办的内部学堂,城外各农庄中也有,就起个扫盲启蒙外加看孩子功用,主要目的仅是避免平民后代目不识丁,不会教什么系统的学问。
年龄稍大的,教其会识会写常用字及入门的识数算筹,再讲点最简单的家天下、承田劝农说这些个爱国理论、常识理论类书藉,如若过了九岁都没表现出什么优秀的学习天赋,就会让孩子去跟随父母或熟人学习手艺了。
只有天资好的孩子会受府内先生推荐去读公家学堂。
萧国在教育这一块也与前世古时有出入,没有营业性质的书院或私塾,不准。
但萧国同样很看重谋略、工农、治世等各项学问,于是立有公学,不收学费但不面对大众,有那么点重点学校或国子监的味道。
倘若谁家孩子受荐进了公学,全家都会欢腾,这是一条有可能跨入公家人阶层的道路入口。
公学才会系统性的教授各种知识,从公学出来的人,与前世书生相近,没什么动手能力,只懂些文化理论,但和任何时代一样,知识是国家的底蕴,祖神世界也不例外,知识分子同样备受青睐。
在出路方面,学业好的会成为公职有力竞争者,学业差点的就去主家教书或从事文字相关工作,其间附近公职出缺还可前往角逐,在平民中,属于活得较轻松的一类人。
总体上看,萧国在教学育人上面还是较为人性化的,主家学堂起个初级选拔作用,公立学堂再细致教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