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要建就建一套新制度(上)(2/4)
没有任何一件事能比农业生产更加重要,除非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战,不然一切都得以农业生产为主。
粮食怎么来的,当然不可能凭空变出来,都是一茬一茬从地里种出来的。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朱子明所在的寿春一带恰好处在淮河的南北分界线上,不南不北,既可种水稻,也可种小麦。
靠近河流水源丰富的农田自然是种产量更高的水稻,远离河流的田地,水源不充足的就种小麦。
水稻的稻种主要有占城稻和晚稻两种,占城稻自宋朝时传入中原,很快便在大宋政府的推广下传播开来,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种植占城稻的比比皆是。
主要是占城稻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耐旱、早熟、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不择地而生。
更重要的是产量不错的情况下,生长周期还短,在南方福建、岭南一带,从栽种到收获最短五十天足矣。
五十天时间好短,两个月都不到,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时代,怎么可能不受人欢迎?
至于口感如何?
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粮食大量富余,谁会在乎口感好坏?
能活下去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再说吃米总比吃糠舒服吧?
要知道灾荒年间活不下去的时候吃观音土的都有,更别提吃白花花的大米饭,它不香吗?
虽说淮河流域没法跟福建、岭南一带相提并论,毕竟越往北气候会越寒冷,谷物的生长周期会适当的有所延长,但延长的时间并不会太夸张,有两个月怎么都是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