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2/3)
而源出于宋本,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徽宗遣殿官宣李师师入内,朝见毕,赐夫人冠帔,使师师衣着,仍赐绣墩,次坐于御座之侧。”
这一切都说明,绣墩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使用率也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么多绣墩,样式很多,但是最多的还是木制绣墩。
比较高级的肯定是瓷墩,再就是使用各种顶级工艺的绣墩,比如使用了珐琅工艺的绣墩。
这些做起来对于陈文哲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所以他做了一个系列也就算了。
现在他对于木雕、木器更感兴趣,所以在做完一批木质绣墩之后,感觉自己的手艺不错了,他才想找一些更好的古代作品来仿制。
先学会仿,再推陈出新,这就是他的创新之路。
如果说古代的木器、漆器,比较出名的肯定是出自一些大墓。
陈文哲知道的比较著名的大墓,肯定有一座是海昏侯墓。
一般人都知道海昏侯墓中的金银器,却很少有人关注墓中的漆木器。
最重要的是,历经千年海昏侯墓中的木器,居然仍光亮如新。
这就十分难得了,所以陈文哲想要仿制海昏侯木器,也就顺理成章。
要说寻找海昏侯墓的木器资料,还真不算太难。
最近,西江省博物馆“赣地宝藏2022”文物展上,就新出了一件来自西汉时期的精美龙纹漆盘。
当时同时展出的,还有2015年一起出土的7件漆木器。
这也是海昏侯墓出土、经文保修复达到展陈条件的首批漆木器。
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依旧流光溢彩、光亮如新,其中奥秘是什么?
能够保存千年,肯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很多木器都是淹没在水中的。
所以刚刚出土的木器,一般都需要经过成脱水处理。
像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耳杯,还有一些漆器残片,这些都需要完成脱水。
之后这些漆木器残片,还需要工作人员拼接起来。
一般是用石膏模型定型已完成脱水处理的漆木器,这样才不会让这些东西变形、破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