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百废待兴(2/4)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了王泰的奏折,一连提拔了王泰的数名属下,担任了河南各卫的指挥使正职,其圣恩之浓,可谓是天高地厚。
不过,谁也都知道,杨嗣昌在其中的使力,不可谓不小。
崇祯暗自沉吟,50万两银子,应该足以供应大军,剿灭湖广流寇了。
“陛下,河南的奏折。”
一个小宦官匆匆忙忙上来,递上奏折。
“王泰的奏折?”
崇祯不由得一愣,这个时候又来奏折,王泰难道又创下了天大的祸事?
眼光扫过一旁面色平静的杨嗣昌,崇祯心里有了几分把握。
看来,不会是坏事,不然杨嗣昌也不会如此镇定。
听说王泰在河南垦荒屯田,搞的有声有色,看来和屯田有关。
崇祯打开奏折,看了片刻,哈哈笑了起来。
“王承恩,你把这奏折给各位卿家看看!”
杨嗣昌胸有成竹,接过奏折一看,也是手指微微发抖。
“纹银……50万两!这王泰,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手笔!”
“50万两!”
傅宗龙和李待问、谢陞几人都是大吃一惊。短短半年不到,王泰一个小小的河南都指挥使,竟然上贡银两80万两,这样的敛财之能,大明朝又有几人?
“番薯、银元、铜元、银行?”
众人又是一惊,亩产两千斤的番薯,作为银子代替品的银元、铜元、以及辅助的银行,看来这王泰,还有一肚子的“歪水”。
“杨卿,既然王泰要解银进京,那30万两银子,就交于户部吧。等你到了河南,所需钱粮,就由王泰那里供给,也省去了转运之苦。”
崇祯的话语,让李待问大喜过望。国事艰难,开销巨大,如此一来,户部不仅不需要掏银子,反而有进项,户部库房,又可以有些存货了。
“傅卿,张献忠、罗汝才反于湖广,其舍河南、湖广而入陕西,这三路现有兵力多少,能否剿灭流寇?”
崇祯看向新任的兵部尚书傅宗龙,转移了话题。
这位老臣,中正刚直,倒是位干臣,可以倚重。
“陛下,臣已经核实过,河南、湖广、四川三路,官军人数近十万,应该可以御贼。”
“谢卿家,你们吏部,可否拟好督师的头衔?”
皇帝追问,吏部尚书谢陞赶紧上前一步,肃拜道:“陛下,杨阁部剿寇,可以督师之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