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计了还是这次才中的计?(2/4)
要是把刘备袁绍都得罪了,我们去找谁销赃?就算有河南的豪商敢接这批货,肯定也要趁机狠狠压价,原本值四队粮船的货,他能给我折价销赃成两队就不错了。我们辛辛苦苦多冒那么多险,最后大头却被那些河南的销赃奸商赚走,我们不成了多此一举、徒为天下笑柄!”
自古做大盗的人,最恨的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抢劫的劳动成果,大头被销赃奸商赚走。
没文化的小校们听了这番话,才肃然起敬:“不愧是大渠帅,果然眼光看得远!而且连‘饥什么寒什么’的成语大道理都说得出来,连销赃都想到了。咱跟着大渠帅的想法做,总归是错不了的。”
这边正在吹嘘拍马,远处太史慈的船队终于出现了,韩暹连忙一脚一个踹那些小校的股,让他们消停点儿别暴露,刀出鞘弓上弦准备冲锋。
……
同一时刻,刘备军的运粮船队里,太史慈正在跟徐晃对酌,商讨前途可能遇到的敌情。
因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战事,他们也不敢多喝,只是拿着一点寡淡的浊酒意思意思,主要是为了聊天。
太史慈是刘备中平五年追击完青州黄巾之后、滞留东莱离队的。
而徐晃恰恰是关羽从平青州黄巾的战场转移到河东战场后,才收服的。所以徐晃和太史慈跟随刘备阵营的履历,恰好可以形成时间上的互补。
这俩人合作了不到半个月,发现了这个巧合之后,倒也挺合得来。主要是他们都发现,可以从对方身上问出很多诸如“我没来之前,主公和其他元老之间有什么密辛”或者是“我走了之后,主公和诸位将领谋士有什么恩怨”的情报。
虽然功绩、升迁履历之类的信息是公开的,但人在职场,总有很多不为人道的小事儿,知道得多了也便于在主公和上司面前投其所好。
谁会嫌自己掌握的内部情报多呢?这俩人的“互通有无”,也就一拍即合,以至于这次太史慈甚至敢听徐晃的建议,进行一些有可能会浪费的“多此一举”提防。
太史慈放下手中的青铜酒爵,看着舷窗外的河水:
“徐兄,这次的安排,可是你自作主张,连我都为你担了干系,关中目前的赈灾情形虽然已经有所缓解、不急着要粮,但船队水手空跑一趟,也是靡费不少,要是屡屡白跑,浪费的人力船资,可要从你的河东军此前收复安邑的军功犒赏里扣!”
徐晃笑道:“就算不中,到时候我亲自给大王解释。这些小损耗,大王还是承担得起的。他是大气之人,给我们前军将领临机应变的授权,自然不会追究这些鸡毛蒜皮。”
原来,徐晃和太史慈之所以有这番对话,是因为徐晃之前劝说他:以他对韩暹和其他白波贼脾气的了解,既然韩暹已经知道之前在安邑县攻城战中,种了疑兵之计,被诈称关羽的威名吓得放弃了县城,那么韩暹肯定会急于找回场子,挽回自己的面子和军心威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