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有志气(3/4)
朱雄英可不知道这些人是在想些什么,就算知道了估计也就是嗤之以鼻而已。
儒家还是有用的,先不说儒家的思想已经深入了这么民族的基因。就是儒家很多的观点对于封建皇权有利,朱雄英显然就不会直接的全部推翻,不会想着去另起一门学术。
最多也就是稍微的制约一下儒家,不会让儒家一家独大,更不会让文官们都是来自儒家,让文官集团天生有着一些亲近、抱团,那才是不符合朱雄英利益的,不符合皇帝的利益。
哪有那么多的嫉恶如仇或者极端,有着的只是利益和立场的不同而已。
朱雄英缓缓开口,说道,“陛下圣命,由本宫主持今科会试。众爱卿回去拟写条程,将历次科举试题、进士籍贯等等统计一番交予本宫。”
对于朱雄英的话,这些人自然没有意见,觉得这基本上也是符合套路的。唯一不同的,大概也就是朱雄英要了此前的一些进士的籍贯而已,这自然也算不上什么事情了,稍微统计一下就好。
这可是难得的和皇太孙办差的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说不定就可以得到皇太孙的赏识,说不定就有机会一飞冲天。毕竟现在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清贵的职位,没有实权不说,俸禄等等也是比较少的。
既然都来当官了,不管是为了济民、安国,或者只是为了达官显贵,那都是要努力往上爬的,要不然何必在朝堂上打熬呢。
大明的俸禄不算高且不说,文官更是一个高危的职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皇帝陛下斩了,说不定还是全家一起去刑场的。要是没点动力和期盼,谁愿意做这个高危的事情呢。
会试的事情还是需要重视的,现在天下太平了,科举取士自然是最重要、最稳妥的取士的途径。
这可不是什么为了笼络读书人,单纯的就是因为现在的大明还缺少各种基层官员,大明的官场上也需要足够多的新鲜血液。
这些读圣贤书的也不能说都是人才,但是在这个识字率很低的年代,这些读书人是稍加培养的话,还是可以期待着他们在当好地方官。要是有才华、潜力,说不定可以在朝堂立足。
现在就兴办学校之类的,朱雄英考虑过这些事情,但是他也知道这样的事情目前来看不是很现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