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草莽英雄王新(3/3)
“这是微臣前几日弄到的齐鲁日报,上面记录了王新领地发生的事情,陛下,您还是看一看吧!”孔继谨慎微地道。
韩流卿拿起桌上的报纸,看着孔继好奇地问道,“这就是那王新弄出来的报纸?”
“是的,郡国公。”
虽然看不上王新,但对于王新这么一个人物,殷轩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能白手起家打下一片地的人,定有他的非凡之处。
这两份报纸并不只有一张,而是厚厚的两大沓,尽管如此,殷轩还是拿起报纸仔细地看了起来。
不过对于上面的很多东西,殷轩与韩流卿都是看得一头雾水,做了什么事情他们理解,但他们却不明白其中意义何在。
就比如那颁布的“土地法”与“商业法”,他们知道王新是想收买领地百姓民心,但那么做真的值得吗?
为了一群普通百姓,去得罪本地的仕绅豪族,那不是在给自己的统治基础增加隐患吗?
对于王新出台的“商业法”,他们就更看不懂了,放着好好的农税不去收,去收商税能得几个钱?
在他们的意识中,商人毕竟是少数,即使提高税率,也不可能超过农税,所以王新的做法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谜团。
不过在看到普及基础教育的政策后,两人就相继错愕了,统治阶级的愚民思想,还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中,他们真的想不通,王新为何会卖力不讨好的去搞什么普及基础教育?
还有郑国与梁国弃之如敝履的流民,王新不仅全数接纳,而且还好吃好喝的供了起来。
所谓的好吃好喝供了起来,就是那些人进工厂干活,王新每月给他们发粮食与银两。
之所以还发粮食,而非全部是银两,这也是无可奈何,因为金库的钱越来越少,王新也只能开源截留了。
他的截留方法并不是苛扣百姓的工钱,那样生儿子没*眼的事情王新也不会做,他只是打了一个物价的时间差,在胶州一石米能卖到一两五钱,因为今年琉球大丰收,米价还不到一两银子,所以王新就把琉球的大米搬来了胶州,还当成一两五钱的白银给发了下去。
尽管琉球米价还不到一两,但王新还是做了一个统一规定,那就是给百姓的收购价不能低于一两。
虽然很多东西殷轩和韩流卿看得一知半解,但两人都总结出了一个疑问,那个疑问就是钱。
王新做了这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两人可不相信那是商税收出来的。
其实两人都想差了,领地内收的各种税,根本就没有留到王新的金库内,而是通通进了政务院的财政部。
王新的钱自然是贸易与建厂而来,要半岛最大的商人,那肯定就非他王新莫属。
到酒庄、肥皂、纺织厂,大到水泥、砖窑、玻璃厂,他可是通通都没有断掉,更何况他还是半岛最大的海商,拥有诸多个国家的贸易权,只是那些东西都没挂他的名字而已。
白了最大的利益还是来源于垄断,王宫酒是垄断,玻璃产业也是垄断,包括琉球的粮食也被他一个人给垄断了。
除此之外,还有源源不断新起的其他厂房,比如水压机制造厂、大兴农机场他都占得有股份。
报纸前面的诸多信息是疑惑与不解,但后面看到的很多内容,却把两人震惊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