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年少情怀难成诗(6)(1/1)
事实证明,少小离家的王末老师对本村的了解还是太过浅薄。
第一天跑步出去的时候,遇见了两位早起的老人,出于礼貌她放缓步子挨个打了一声招呼,才在两位老人家惊奇的眼神中加快了速度。
第二天,早起的老人变成了六位,大伙儿都略带羞涩的拄着拐杖站在院门口,以目光迎接王末的到来,得到她一声招呼后,又以目光恭送她远去。
第三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都起来了,王末的慢跑计划生生变成了变速跑,常常是速度还没加起来,就得慢下来打招呼。遇到有些话多的奶奶,还得彻底停下来聊上两句。
王末第一次发现本村的长寿老人居然这么多,绕村一圈,生生跑了将近一个多小时。
第四天?第四天,王末就从放杂物的小屋里搜出了一根麻绳,改在自家院子里跳绳,当然因为吵着顾女士刷抖音,又被她骂了一顿。
……
以顾女士的见识,根本无法建立起做翻译和清早折腾跑步跳绳之间的逻辑联系,不过等她亲眼见证女儿对着电脑一坐三四个小时不动的模样后,才知道那个没事的时候四处闲逛,嘴上嘻嘻哈哈的女儿做起事来有多拼。
整个白天下来,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就没离开过电脑,这样天天坐着不动,用女儿自己的话来说,要是早上再不跑跑步,一个寒假下来,肚腩估计能比得上五月怀胎。
忙成这样,晚上还要和徐小路斗智斗勇,监督他完成各种假期的书面和实践作业。
原来,在她不知道的时间、不知道的地方,女儿早就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
每次哄完两个小孩睡午觉后,顾女士总会拐到楼上的小书房,从门缝里静静的看着女儿的背影,听着她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哒哒的声音,然后没来由的就会感到一阵心酸!不是说好假期休息的吗?怎么还是连个休息时间都没有?
……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向思远才催过一次稿,除夕就到了,王末的哥哥嫂嫂也从苏州赶回来过年了。
然后,本以为可以过一个欢乐祥和年的顾女士,觉得自己被气饱了,差点撂挑子不干!
清早起来准备祭祖席面和年夜饭的顾女士本打算让儿媳妇打下手,让女儿多点时间早点完成那个什么翻译。
结果,在一个小时“我指东来你打西”的折磨后,她自己先受不了了,直接就站在院子里仰天大吼,把王末从楼上小书房里吼了下来。
顾女士在油烟缭绕中,看着女儿手脚麻利的给自己配菜洗盘子递调料,还能抽空给儿媳妇讲一讲祭祖席面的讲究,解释一下什么叫“元宝压台,代代长久,清清白白”,儿媳妇简小琴就只能扎着手在旁边看着,意思意思起个陪聊的作用。
顾女士不停的拿大白眼珠子瞪在外间瘫坐着看手机的大儿子,心说:人家的猪都知道挑水灵的白菜拱,偏生自家养的猪眼瞎,专程从千里之外拱回家一根猪草,还是实心的。嫁过来十多年了,当地话学不会不说,这祭祖席面的规矩年年说,年年记不住(老人家也不反思一下自己那方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
转念又一想,自己好不容易把女儿教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摇得起笔杆,掂得了炒勺,结果嫁给了一户完全不讲规矩,逢年过节一概不过的人家,十八般武艺样样落空,顿时生出一股明珠投暗,满汉全席都喂了猪的凄凉感,鼻尖连菜香都闻不到了。
这股凄凉感在摆上祭祖席面之后直升到了顶点。
终于得空坐下来的顾女士指挥儿子给叔伯姑舅等住得近的亲戚打电话,通知大伙儿过来吃年夜饭。
王末随口问了句:“哥,今年各位侄儿侄女的压岁钱你打算包多少,我也去准备一下。”
王大哥就职于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收入很是可观,于是大手一挥:“一人五百!”
顾女士那边兄弟姐妹六个,王爹那边兄弟姐妹五个,一路开枝散叶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各路堂表侄儿女共计十五人上下,一人五百,那得准备多少钱啊!
两袖清风的王老师吓得没敢计算总数,准备直接不要脸一把,说今年我就不向你看齐了,就听一边嫂子“嗯哼,嗯哼”了两声,清凌凌的丹凤眼朝王大哥那边一扫:“今年刚新买了房子,房贷还没还完呢,省一点!”
王大哥立刻弓腰缩肩,陪笑道:“那简爱你说包多少?”
嫂子略一沉吟:“一人两百吧?”
“行,就两百!”王大哥一点挣扎都没有的同意了。
顾女士的脸立刻就沉了下来,刚想说点什么,就见自家女儿两手握拳举在胸前朝着嫂子作狗狗拜年状:“谢谢嫂子体谅,就两百的话,我还可以朝你们看齐一下!走,咱俩上楼准备红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