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关于簪子的典故(3/4)
秋秋见老妪如此说,也没讲话,只是笑了笑。
庒楚白了她一眼,“行行行,又没说不买,给你总行了吧。”掏出了五十两递给老妪。
给秋秋买了簪子之后,庒楚带着秋秋又到了下一处地方。
小船泛舟,淮河两岸酒楼、茶馆相斥而立,站在淮河河畔交集处,就能观的十里长街风貌。
站在桥头,庒楚看着眼前美景,轻声道:“秋儿,我来为你绾簪如何。”
秋秋笑了笑,“好。”
庒楚把她头发上随意插着的簪子取了下来,然后整理好她的发丝,将头发绾起,别入檀木箜篌簪。
“玉人鬓上簪,寸寸相思意。”庒楚凝视眼前人儿,不禁念道。
秋秋回过头,惊喜道:“楚朗,你会作诗?”
庒楚摇头道:“我那会做什么诗啊。”他哪会作诗,只是剽窃诗词罢了。
“那你这句,“玉人鬓上簪,寸寸相思意。”是如何念出来的?”
庒楚如实道:“这只是别人作的诗词,我只不过念出来罢了。”
秋秋问道:“那我怎么没听过这首诗。”
听了此言,庒楚理所当然道:“那么多的千古大家,那么多,流传下来的诗词,你没听过的诗词还多着哩。”一人一生又能学得多少东西,华夏可是有五千年历史。
秋秋撅着嘴,不满道:“是嘛。”显然对庒楚说的这句话极不认同。
庒楚又道:“你要不信,我在念一首。”
秋秋博学多才,竟被庒楚这么说,嘟着嘴,气道:“那你念,我就不信我还没听过。”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