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盛世 天可汗(三)(2/3)
进入大散关之后,这些西域人更是被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原本他们以为,在河湟地区所见的情形,就已经够富庶的了。可是进了关中,他们这才明白,河湟地区和关中比起来,那简直就是鸡窝和凤巢的区别。
一进大散关中,就看到一路上的大驰道两边的房子,大部分竟然是两层的小楼!天地良心,刘常满可从来没有做面子工程的意思,实在是关中的百姓太过富裕了,闲下来没事儿干的时候,大家伙都很羡慕新丰城里的两层小楼,于是纷纷盖了起来,大皇帝也管不着这等闲事儿不是?
这样两层的砖楼,在当时住宅以帐篷为主的西域人看来,简直就要仰而观之了;再看看关中百姓身上穿的都是什么吧?丝绸!
是的,大皇帝开发南方时,就在盐粮食铜钱之外,着重开发了丝绸这一项。
刘常满的历史知识不行,但丝绸和瓷器在中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他可是清楚的很。虽然瓷器的发展,刘常满连一点也不懂,实在无法促进,但这丝绸,其实他要做的,只是鼓励百姓们多种桑养蚕罢了。
而且,刘常满知道,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丝织技术已经极为高超了,要不然,马王堆汉墓里的丝绸制品,是从哪儿来的?所以自己只要鼓励百姓多做一些好丝绸罢了。
虽说丝绸很贵,但对于关中的百姓来说,一个成年人要是没有几套撑门面的丝绸衣服,简直都不好意思上街赶集:因为这个时候,棉纺技术还远未推广,棉花更多的是作为填充物出现,因此作布料的,除了丝就是麻,那麻布衣服穿上,也只好下地干活罢了,怎么能出门呢?
所以这些西域外国人在大街上看到的,自然到处都是穿丝戴玉的普通百姓,如何能不惊得连嘴也合不拢了呢?要知道,那个时候,上好的丝绸在西域之外,全都是一两黄金换一两丝绸的!虽然一件衣服一般也就几两,可那也是几两黄金呀!
在外国人眼里,这大汉国真的是遍地是黄金呀,百姓们身上穿的是跟黄金等价的衣服,头上戴的是比黄金更贵的玉器,吃的是黄金也买不到的饭菜!
更让西域人羡慕的,是这些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走路唱歌,干活闲了的时候也唱歌,甚至连吃过饭后没事儿,也有人要来上两嗓子。
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他们却听得出来,这些百姓们,是发自内心的欢乐,他们在歌唱自己的生活,歌唱自己的工作,歌唱自己国家。
刘常满可没有想到,陕西老百姓们没事儿爱吼上几句信天游,竟然成了外国人眼里最有代表性、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彻底的征服了这些西域人的心。
还没有走到长安城,西域的很多使节,就已经被大汉国给迷住了,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嗯,那时候汉语的标准发音,当然是关中话了,刘常满虽然心里挺不忿,但毕竟首都不在洛阳,却是没有办法把听起来很土气的河南话变成全世界通用的的普通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