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长乐未央 平藩(二)(1/3)
就在刘邦平藩的过程中,刘常满这才深深的理解了这些诸候藩国存在的意义。
中国太大了,虽然汉朝的时候,面积还远不象今天这么广袤,但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中国,实在还是太大了。
难怪欧洲一直到中世纪时候,都还是几百个小王国公国在那里混杂着;难怪春秋时候,一个中国地面上就有一千多个诸候国,难怪老庄二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说不定真的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更适合百姓的生活——请注意,是百姓的生活,老子庄子两人,才是真正的人本主义者呀,刘常满心里暗叹。
中国太大了,从长安发出的政令,传递到辽东,足足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中国太大了,哪怕都是华夏子民,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大不一样。
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不同的部分,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统治。也正因为如此,“封建”制度,也就是为臣子诸候封土建国的统治方案,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我们绝不可以小看古人的智慧,小学生作文上常出现的“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的疑问,不过是小孩子口无遮拦罢了。
当然,随着狭义上的“中国”“华夏”地区越来越融为一体,对于北到长城,西到大散关甚至是玉门关,东南两个方向到大海的广大范围内,逐步的完全实行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其他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藩国”,依然采取封建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的王国,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高度自治”地区。直到清朝,蒙古、青、xīn • jiāng、高丽、安南等藩国,都还是标准的“博格达汗”“大可汗”属下的封建王国,属地方高度自治的藩国。
当然,可能人家高丽棒子会找出论据,说乾隆是接受了高丽的封号才能当上的中国皇帝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二千年后的清朝,尚且有这许多藩属国,更不用说二千年前的汉朝了。
汉朝建国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设置了十余个诸候王。这一来是迫于形势,二来呢,各地也确实需要诸候王来坐镇,比如说燕国吧,它处在胡汉混杂的地域,完全使用汉朝廷的制度,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臧荼被灭后,刘邦立即封了新的燕王卢绾。
基本上来说,汉朝廷在开始的数年之中,天下四十余郡中,汉直属的只有十几个郡,其余的全都封给了诸候王们。
那个时候,是为了保持时局的安定,也为了酬谢诸候的功劳,最关键的是,要顺应人心。
人心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的力量却是极大。没有了人心的支持,刘家不过父子数人而已,能做得成什么?
因此刘邦很明智的在得了天下之后,按功行赏,分封了十余位诸候。
但所有的这些诸候国,除了国相以外,其余的事务都完全由自己掌握,包括人口、税收、军事等等。可以说,从分封那一天起,刘邦就为汉树立了十余个潜在的敌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