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长乐未央 又见韩信(2/3)
就刘常满所知道的历史之中,就不乏韩信这样的人。在军事上天纵奇才,在政治上却是一塌糊涂。难道军事才能过高的家伙,是不能从政的吗,要不然为什么白起、吴起、狄青、岳飞这些人,全都会死在政治家手里?刘常满简直有些疑惑了。
“常满,这个韩信连阿爹都怕他,你不怕吗?”刘乐说话仍是那么直接,要是刘邦听见,非得气吐血不行。
“怕什么?这家伙顶天也就一个大将军的材料,我可是又帅又有才的帅才呢,哈哈。”刘常满笑道。刘乐这次却没有反驳他,弟弟办事自己已经有些想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了,就连萧何这些人,也都对太子佩服有加。
其实在刘常满心里,却并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大的深意。
就拿筑城的事情来说吧,老百姓既然已经交过赋税,那再要老百姓的东西,不管是物资还是劳力,那就得拿钱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刘常满看来。
可在他人看来,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阳成延眼里,太子诏令一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得极其充分,甚至已经可以说有些狂热了。
在过去,征召匠人役夫时候,只有逃役避工的,哪儿象现在这样,匠人们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涌来,阳成延甚至要让他们轮流上阵,才能展开手脚?说起来是给钱的,但其实绝大部分工匠,为了能学习到最新的技术,甚至都愿意白干,只要管饭就行。
费用比原来抽劳役时候高不了多少,但效率却成倍成十倍的增加了,这就是阳成延的感受。甚至连秦墨钜子也感觉到,这些工匠的积极性简直不可思议,以前用法家政策拼命约束的时候,劳动效率也远远没有这么高。
太子诏令后,由于出钱购买物资,付给工匠役夫报酬,确实增加了一定的费用,但倘若把劳动效率增加,因而工期大大缩短获得的利益加上,太子这道诏令,其实并没有多花内库多少钱。
对于那些工匠来说,能替皇帝建筑宫室,就代表着学到了最新的建筑技术,日后再回到家乡,只要打出牌子来,说自己曾应太子之聘,修筑过大汉国的宫室,那当地的缙绅富户再有工程,还不争着请自己去?
而对于萧何这样,对于政治制度有深刻理解的人来说,太子的诏令,更代表了另一层含义:皇帝和平民之间,除赋税外,其实也是需要对等交换的,而且这种交换带来的效益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不对等掠夺。
萧何是个很因循的人,这一点毫无意外。他原本只不过一个小吏,哪怕做到了丞相,使用的却多半还是原来做小吏时候的那一套东西。他的忠心和能力不用怀疑,但要让他突破秦朝制度进行创新,实在是难为他了。
其实不光是萧何,刘邦手下的这些人,唯有张良等廖廖几个是贵族出身,其余的都是平民出身。而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比执政更难,因此“汉承秦制”,刘邦和萧何两人因循秦朝制度也是应该的。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个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旧有制度的太子,萧何的心里,也真正的开始敬畏了起来。眼看着比以前工程复杂十倍,却更坚固更壮观的未央宫以极快的速度,一天天成形,萧何对刘常满的称呼,也完成了从直呼小名到恭称“太子”的转变。
因此当刘常满让筹集五千精骑,并交给韩信训练的时候,萧何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说韩信造反,那纯粹是扯淡,当初在齐地时候,韩信手握重兵,居于刘项中间时不去造反,现在偏居一隅,兵马散尽时却去造反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