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征战,血火河山 荆湖(一)(1/4)
如果我不出现……韩建会怎么样呢?李严暗自想道。
去做军阀,甚至挟持皇帝,最后不得好死罢?不太记得了。现在历史不一样,入了李严的团体,他韩建注定是无法成为心腹的,这点李严非常清楚。即便是之前打算让他独当一面,监察司的暗探、掣肘用的部下都不会少。
韩建是忠武军出身,一开始又总有自立的意思,在这个乱世里绝对属于不安定因素,推心置腹、坦诚以对也改变不了这一点。看看天下诸侯,有多少不是受尽了自己老长官的恩惠以后又或弑或驱而代之的?这是一个军阀时代,立足一地靠的就是武力。只要武力在手,野心就很容易膨胀。因为将领们都知道,只要夺了兵权就没有人敢有异议,权力的交接将会很平稳,没有了大义的说法,没有了地方的反抗……枪秆子里出政权嘛。
单从用人上看,既然李严已经成了军阀,自然和旁的藩镇没有什么区别。他不是不知道韩建有才,没才的人能在自己那个时空挟持皇帝吗?不过反过来说,敢挟持皇帝的人会没有野心?李严第一眼看到韩建就觉得这个紫色面皮的汉子不好相与,不过那时候他本人还是一个小将,没有体会到诸侯的艰险,还存了拉拢结伙的心思,但如今他上位了,了解了“高级政治”,在目前必须军事为主的条件下,李严自然是不肯再冒险了。
或许像现在这样,韩建自动请辞,脱离军方,事实上也就是脱离核心层对韩建本人和李严来说都是最好不过的结局。这么想,李严的怒气消除了大半。
韩建走开,他的位置就空了,李严本不打算再制造一个副大使来重新折磨神经,但问题是计划中留给韩建的职位也不能给他了,李严必须找一个人来坐那个位置。盘点手下,李严不得不承认,能够做好那个职位的心腹一个也没有。
李严所依靠的心腹是年轻军官团,这批人几乎全部由李严提拔自微末小校,大部分军官生涯都是在山南度过,受李严的****和军人思想影响很深,加上他们的手下狂热分子势力庞大,忠诚度上是没什么问题,但若是让他们去坐统筹一方的高位却是太过为难他们——或许他们也不怎么愿意。
除了军官团,又能找谁?山南几个有实权的首脑人物是不能动的,再说无论是梁震还是李胤烨抑或许勉都没有军旅经历,不适合对新拓土地的军管,军管制度一开始靠的全是军队,没有威信是不行的。
想了半天,李严终于想到了一个人:张言。张言在北面做得很好,而且很知道进退,没有傻到和刘知俊争权的地步,而是安心理顺了民政——黄巢的尚书果然不全是杀星。既会民政,又是老将出身,在军队几次整顿以后又旧部离散……李严很快下了决定。至于张言现在的位置……倒是不打紧的,守成的人物不是很难找。
作为一个迅速爬上权力高峰的人,李严并不是人事高手,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再加上左右的提点来安排。当然,这也是百多年战乱以来人心险恶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要是落到新乱之世……或许找个能放心的天才他李严就可以安心喝茶了。
现在正是夏季,天黑得很慢。在房内呆久了难免有些烦闷躁热,按惯享受完堕落阶级的奢侈品——冰镇酸梅汤以后,李严便叫上小山和他一起出门走马。这已经成了李严的习惯。
说实在的,过上高级政治生活对于李严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天到晚的指点江山是需要天分和兴趣的,李严自认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此道,每天走马的习惯事实上只是为了散发身上的霉味,就算是这么个习惯,后面还得跟上一大群的卫兵。
“仿佛老主席散步中南海啊!”李严感慨了一声。
小山疑惑地看着自己的“父帅”,他的个子已经长开,站好了能到李严的颧骨那么高,估计以后也是个大个子。他很好学,不错过一个向李严讨教的机会,问道:“父帅,中南海在何处?地理重要吗?”
李严一愣,随口道:“重要……你他娘的就不能稍微问一点别的?”
于是小山就问:“这次南征能不能带上我?要不……让我去带兵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