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征战,血火河山 三农问题(1/2)
“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墨迹未干,聂夷中看着自己的旧诗,喟叹一声。
自长安出发,一路所见之惨状已经连旧诗所述的场景都大大不如了。硝烟四起,盗匪横行,催逼的不但是新谷不但是赋税,还有人命。在农事伊始之时,到处是抽丁拉夫,搜刮种子以充军粮,老弱眼见不得活了,自杀者为数甚众,而更多人则开始逃难。
和往年没有目的地,只知向南的逃难不同,聂夷中发现这回的难民却是有方向的。“山南大治,李帅的仁慈”的说法反复在聂夷中耳边出现——当然,百姓们的原话无非是“山南不抽丁打仗”、“有田地分”、“李大帅是菩萨转世”之类。
聂夷中自幼家贫,作过县尉,战乱迭起后在辗转到门下省作了个小官,对于平民悲苦深有了解,同时也对于乡野百姓的禀性也知之甚深。在他眼中,百姓对山南的憧憬和关于山南、李严的传言十有bā • jiǔ是有人蓄意传播的。而在一大群流民之中往往就有一两个领头之人,形迹甚是可疑。
聂夷中一度都想回转长安了,他从流民身上发现了权谋的痕迹,争取民心如此——那李严有王莽之风,这样的人适合作主公吗?想归想,但聂夷中还是夹杂在难民之中到达了山南。原因很简单:他没钱,也没有本事护得自家亲人安全返京。
在山南,他受到了不错的接待,听说他是来应募大帅的僚属的前京官,在旁镇眼睛不夹文人一下的赳赳武夫都很客气,虽然那个什么队正不知道自己的诗名,但还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份红包,打开来,里面是一些印着图案的纸板,上面写着“山南暂住证”、“公务差遣往襄阳——官驿周知”之类的文字。
凭着这些纸板,聂夷中一家搭上了免费的驿车,白吃白喝地到了襄阳。听说聂夷中来了,许多山南官员都来拜会,说些文事,山南位高权重的梁震也看望过他,给聂家老小安排的也是最好的馆驿站,连纸张都备好了,质地不亚于剡藤……比起在长安之时待遇简直有天壤之别。
但聂夷中心中的纠缠却是更重了。走还是留?暂住还是久居?
“梆梆梆”地有人敲门打断了文人的思绪。
来的梁震,在他后面跟着一个着普通直裾的高大汉子。汉子举止很随意,但梁震却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熟悉的气息,这显然是一个肉食者。与三省诸相公不同的是,这个肉食者身上还有一种阴冷的气息。
不等梁震介绍,那人却径自走到了案前,看那练手的《田家》。用他那古怪的口音念了一遍,这才回头道:“新写还是录旧?”
“录旧。”聂夷中已经大概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但却不太喜欢对方的举止,因此却是故作不知。
“小学课文原来是你写的……”李严说了一句聂夷中不懂的话,随即问道:“在我山南过得还习惯吗?”
聂夷中装无可装,只好行了一礼,说道:“蒙大帅挂念,尚可。”
李严的目光在聂夷中脸上停留了一刻,看得对方有些不自然。
“你有心事,怕是在判断我这座庙是不是适合你这个和尚。”李严一下子揭破了聂夷中的心事:“不如说来听听?有问题大家讨论才是读书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