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组建新军(上)(2/4)
征兵令一出,山南震动。
在山南,大部分百姓都是在李严回军以后才知道前方打赢了大仗,欢欣鼓舞之余,他们对李严的感激之心又多了三分。李严在外御敌之时并没有拉夫,没有临时征敛,在前方惨烈战事中,百姓们平平安安地收获了粮食,收获了希望。
基于这种心理,百姓们对于征兵令并没有很强的抗拒心,入了军,好歹也是为家人,为乡亲打仗效死,比起四出混战的那些兵要强得多吧?再说山南军的待遇之高,也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李大帅对兵好得没话说,战死的士兵有家的都领到了足够吃用十八个月的抚恤,就这,李大帅还不住地说愧对大家,等山南有钱了再补上一份……李大帅还为所有战死的士兵建了一个叫做“山南忠烈堂”的祠堂,专门供奉这些战死的士兵的牌位,在祠堂背后一大片的墓地之中埋着非本镇籍贯的战死军士,由伤残老兵负责照管——镇里每年给他们拨钱。可以说,这样的待遇就是其他藩镇的牙兵也得不到。
抗拒心是不强,但若说出现踊跃参军排起长队的现象却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如今的时世之中,自愿当兵虽然普遍,但兵源不是活不下去的流民就是坊市间犯事的无赖,让在一个太平地方有正经营生的百姓来参军是非常难的,并不是说几句好话,一片感激就能刺激百姓主动参军送死的——从李严所部上一战的战损就可以看出这时代军队死亡概率之大了,一旦参军就意味着活的希望渺茫。
因此,“保家园,求太平”的大旗下,李严采取的是按比例抽丁,一共获得了一万五千名健康的新兵。按要求,这些兵不得有从军史,参军前必须要有正当职业,对于军队来说,他们就是一摞白纸。
李严的目的很简单,他需要一只最纯粹的军队,服从甚至盲从于他一个人的军队,这支军队里没有深刻的派系出身、人情关系,严防将领私兵的大规模出现。这个想法他一点也丝毫没有掩饰,而将领们也并没有什么意见,李严上次对军队整顿以后,他们基本上已经绝了自有军力的心思,转而争取团体里更好的位置。
七月流火,在最炎热的天气里,全山南一万名新兵集结完毕。在此之前,五百名教官已经整装以待,这批教官除了教导营士兵以外就是讲武堂的第一期轮训生。在新兵到来之前,他们刚刚花了十天学习了专门针对新兵的新式训练方法。
十八岁的王石头和大所数新兵一样,是山南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是家里的老幺,因为哥哥新婚,主动领了兵签,告别哭哭啼啼的老娘,王石头和县里的伙计们一起离开了家,在一小队警备军的带领下出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