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黄巢之死(三)(2/2)
众将默默地站了一会,各回所部。
是夜,又有万人散去。
黄巢看着远去的火光,对一直神色黯淡的林言说道:“即便只剩下一人,朕还是皇帝!”
林言没有答话,在他心中,忽然觉得这几个月的富贵完全很像是幼时孩童间的泥巴戏,一切都是假的,可偏偏大伙都如此投入。
“朕是自己的皇帝,死了也是!”黄巢喃喃自语,却不知道有谁能够听到。
…………
登封城经过一天半的清理,已经没有了成堆的尸体,但在垛口女墙间,依旧可以看到零星的碎肉,凝固的血液给城墙染上了斑斑暗红。
得到斥候回报,李罕之和李存璋都露出了兴奋和焦急之色。黄巢此刻只剩下一万多人,而登封城之中就有近八千人,只要大部队的前锋一到,黄巢授首已经是指日可待。他们焦急的是,却不知道是哪支队伍可以先到。毫无疑问地,李罕之期待河阳兵先到,李存璋则希望代北骑兵最先赶来。
在与属下的讨论之后,李严希望最先赶到的是朱温这个他最为厌恶的“枭雄”。
据李胤烨的分析,如果现在就迅速突袭,如果运气好,以目前登封城的兵力就抓到黄巢。但同样的,登封城内联军的三个股力量之中,只有李严最不能抓到这个贼首。原因很简单,李严是“委神策军讨贼斩斫兵马事”的奋击将军。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地盘的势力头子——尽管很小。黄巢的脑袋对于李严来说实在是过于沉重了,如果真的意外拿到这个首级,那么他就等于自己把自己推到一个进退不得的境地。
首先是各镇的态度,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和黄巢斗了几年,现在黄巢终于要完蛋了,脑袋却被一个神策军将领给拿走了——这个将领甚至麾下只有四千人不到,这怎么能让他们平衡?
其次是朝廷的态度,神策军如果拿到黄巢的人头,对于朝中的大佬们的确是面子无限的事情,这是中央的胜利嘛。但最后落到李严手里还有多少就成问题了……功归君相,归太监归领导是规矩,而李严本人年纪轻轻自然不可能再被加实职,最后恐怕只能拿到一个爵位一笔钱。还有一点,李严虽然和那个早熟的寿王说过的话不过百句,但却早已经被划到其党羽名下,之前为了争取不直接卷入长安政治之中写的马屁信又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点。朝廷里掌权太监恐怕是对他十分警惕,如果李严没拿到黄巢的脑袋,那还好说,太监们会借着论功行赏的机会将李严踢到边远地区去。但如果真的拿了黄巢的脑袋,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太监们找不到很好的借口将他弄到老少边穷去,多半会选择给他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gāo • guān以示“恩赏”,李严就不得不面对手头没兵混迹政治圈的悲惨境地。
至于为什么希望朱温拿到大功劳,却纯粹是李胤烨的毒辣心思。他认为,目前李克用势大,是第一势力,要是被他的人拿到黄巢的脑袋,就等于讨贼的所有功劳都被李某人拿去,到时候恐怕得封王才能了事。而李克用一个少壮派,说不定头脑发热还要更上一层楼,那么局势会乱得难以捉摸,李严想要稳定发展几无可能。
而河阳方面,李胤烨对诸葛爽的评价是:一武夫耳。也就是说,这个人只是个兵头子,没大本事。如果被河阳取了黄巢首级,对于搅混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河阳本来就是发展之地,加上人又不行,拿到功劳也只是加个官、封个爵、弄点钱的货。
朱温就不一样了,他有地盘有野心,人事结构也很完整,具备了割据的基础。也肯定被朝廷纳入了牵制李克用防止其独大的侯选人之中,如果他拿到黄巢的脑袋,朝廷八成会把河南全交给他。虽然秦宗权的蔡军还占据着三分之一河南,但李严相信,最多三五年,朱温就有能力成为真正的“河南王”。到时候,以他为首的中原势力难免会和河东李克用一系发生冲突,双方僵持对于李严的发展来说自然是好事。至于个人好恶,在大局势下却是根本算不了什么。
“只是,先生是不是太把我当回事了?”李严听完分析之后曾经这么问李胤烨。
李胤烨的居然是句粗口:“老子看人从来没走过眼!”
…………
“李将军,大帅可是对你很是关切呢。”一个声音将李严从纷乱的心思之中唤回现实,却是李存璋,他的眼中闪动着一丝古怪的光,有拉拢也有警惕。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