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时好汉今何在(1/3)
历史面目到底如何已经无从追究。在一群男人模糊的记忆里,只记得中和二年,他们忠实终生的一个男人在屋子里敲打了一天脑袋。
“我李严,要带大家活下去!要带更多人活下去!”这是男人第二天吼出的第一句话。在他的背后,辛峻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暗中塞给了李严一本小册子。
目前,李严所部一共有士兵八百零一人。军官五人。位于长安东北方向。
辛峻于下午携带尚让首级拖着公主离开,他将前往招讨大营。目的是去请功,顺便再去“招募人手”。
李严并不担心辛峻一去不复返,或者带回来一群这个时代的宪兵,也不担心郑畋不承认功劳——且不说辛峻会给他一个“惊喜”,单是昭德的证词就可以让他不会再打太极拳。试想某天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床头放着一个人头,便上又有一封“末将凤翔散同兵马使李严敬拜”的书函,郑大官人会作何想?聂隐娘的故事可是才发生在几十年前。再加上第二天大营忽然就来了被李严“迎回来”的公主,一切已成定局。
昭德的离去让李严有些怅然。昭德没有哭,但却不愿意走,直至被辛峻第三次拍昏。李严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绷着脸。与这个动人又善良的女孩相处几天,李严无法心如止水。但他没有作选择,也不愿意作可以让他一个人暂时稳定的选择。
其实每个人生命里都有过客,即便是在荒诞无比的小说里,主角也不可能是可以吸附所有经过的流星的黑洞。只是李严还可以见到昭德吗?
李严在二十一世纪不是诗人,虽然他也略读文艺,但也没时间写首“梨花体”来缅怀愁绪。他现在要做的是给自己始终在长安附近游荡的队伍寻找一条出路。
从战略上看,黄巢必然死无全尸。但战术上,黄巢的军队却依旧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击溃了愚蠢的唐弘夫、程宗楚,逼跑了王处存。长安屠杀虽然是灭绝人性,但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补给不利的局面、消除了部分不安定因素。加上“拱卫黄王”的朱温等部的战略靠拢,可以说在最近两个月内想攻灭对方的确是不太可能的。
以上形势只是对唐军主力而言,事实上对于李严所部这样的“流窜官军”来说却是十分有利。这是李严与众人商议以后的一致意见。
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先生完全是战略上的庸人。他似乎摆出了一幅以长安为中心与唐军对峙甚至决战的架势。完全不考虑除了shā • rén就食以外他还能得到什么补给,又有多少战略空间。对于李严所部的几百人来说,这可以让他们从容选择,而不必担心被大量出击的游骑攻击。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李严所部既然没有机会在黄巢的收缩态势下取得重大战果的可能,那么现在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应该前往哪个方向接受补给休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