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朝鲜要变成大明的形状(3/4)
“那该做什么,以合上国心意呢?”朴珍樉谦虚发问。
商辂带着他去找了旁边树荫下的石凳坐稳,拱袖正襟,一派风流,让朴珍樉给自己简单讲讲近些年来朝鲜的情况。
朴珍樉自然知无不言。
他本来就是在朝鲜党政中,被推出来丢脸的——
李秉和张懋的话,还有李瑈的信件,摆明了谁来大明谁就讨嫌。
两班贵人,没一个肯为国奉献的,推脱几番后,把朴珍樉这个没多大背景,出身不高的家伙弄了过来。
就算触怒了天子死在大明,那也没多大损失。
这也难怪朴珍樉在鸿胪寺里焦虑上火,毕竟出使上国对别人是一种荣誉,对他来说就是催命符了。
看他这名字,是完美的龙套啊!
商辂愿意指点他,就是给朴珍樉一条明路。
“原来如此……”商辂听完朝鲜政局的爱恨情仇后,一摸胡子,“既然尔朝君脉以变,不如做个彻底,以正小中华之名!”
朴珍樉一脸茫然。
商辂只能给他说明白了。
朝鲜国家的情况,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便是上下层巨大的文化鸿沟——
朝鲜没有自己的文字,上层说汉话写汉字不怕,可下层百姓只会说朝鲜语,基本都是文盲。
为了解决这个割裂问题,朝鲜世宗就下旨“训民正音”,命国中的学者编造了朝鲜文字“谚文”,甚至还制订了一系列规矩以做推广。
这小二十年下来,的确有那么一丁点效果。
但更多的,是激化了士大夫们对于王权的抵制。
因为从高丽王朝开始,半岛的政局中就长期存在“两班贵人”。
这群人跟南北朝的世家门阀差不多,垄断了朝鲜的官位和话语权,下面人根本没有上升的机会。
而两班贵人,他本身就可以识字读书,完全没必要使用谚文。
朝鲜世宗的训民正音,从政斗上来看,主要目的不在于解决国内的文盲,而在于解决两班出身的贵族。
文化垄断一被打破,两班享受到的特权自然会被分散,加上还有一批坚持高丽正统的士大夫们存在以及李瑈夺位造成的动荡,让朝鲜的文化圈子更有腥风血雨之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