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郑和时代的老人(2/4)
谁让问题这种东西,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外部的军事压力一少,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国内。
国内的主要矛盾一弱,就要去看另外的方面。
比如……大明国内的“铜钱荒”。
作为一名志向远大的统治者,朱见济总是容易想的非常远,思维动不动就飘到三清天外。
他搞经济久了,也不是很难注意到大明的钱币问题。
为什么在大明宝钞呈现出明显颓势后,仁宣二帝还要硬着头皮搞推广?
原因便在于大明内部缺铜!
大明自己也铸造货币,洪武朝时就铸造过“洪武通宝”,但因为缺铜而造的断断续续。
等到永乐朝时,国力上升了,便铸造了“永乐通宝”来促进国内经济。
这批铜钱制造精良,受到了民间普遍认可,然后就随着郑和下西洋,发散去了周边国家。
后世,日本那边著名的人物织田信长就曾把永乐通宝印在旗子上面,可见这钱币已经成了东方世界的通用币。
也正因为如此,让本就储铜量不足的大明更往外流失了大量的铜钱。
废除宝钞一事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最近收上来的各种税款,基本都是用银钱和铜板代替。
但根据工部尚书徐有贞的有心计算,收上来的这些铜钱,它的质量都不太行,很多都是当年用废铁废铜制造而成洪武通宝,精造的永乐通宝数量较少。
这代表着即便不用那些堕落到可以擦屁股的宝钞来填仓库,朝廷的财政相对而言还是亏损了一些的。
现在还好,毕竟大明此时还在良性发展,稍微损失可以承受。
但长此以往,积毒就深了。
所以大明需要在内外两方,想办法收获新的铜矿来源。
如果中日通商一事顺利,那朱见济就可以对这些海外通宝进行回收,以弥补国内的不足,同时清一下军火库存。
至于铜矿,
以朱见济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他知道国内还有个德兴铜矿没有被开采完,可以组织人手进行开矿事物,顺便还能收一笔矿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