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辛亥英雄 > 第77章 泰戈尔

第77章 泰戈尔(2/3)

目录

“太先生既然吟风弄月,尽有喜马拉亚山前的节音可谱,何苦说写得流利的仇国语文,去博斯坎狄内维亚(今译斯堪的那维亚)富人的奖金,荣比博学鸿词科呢?难道不像满清的所谓诸词臣,忘了亡国恨,故意吊诡的自晦起来,并不是真正的苛全性命于乱世么?”

这是直接讽刺泰戈尔用英语写《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奖。

甚至下面直接表示,泰戈尔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不去注意同胞的悲惨命运,而去宣扬远离现实的老古董,博取白种有钱人的奖金,这无异是在亡国奴的鼻涕眼泪中“求来生福,作涸辙中互相嘘濡的安慰物”。

吴稚晖的文章有些地方是偏颇的,不过谁让泰戈尔来到中国撞枪口上。

泰戈尔在上海演讲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余这次来中国,大旨在提倡东洋思想……亚洲之一部分青年有抹煞亚洲古来之文明、专追随于泰西文化之思想,努力吸收之者,是实大误。……泰西之文化单趋于物质,而于心灵一方缺陷殊多,此观于西洋文化因欧战而破产一事,已甚显明。……因是西洋人士已承认东洋文化之真价值,而着手研究。”

对于这句话吴稚晖也是进行了讽刺。

“太先生把已经药死了印度的方子,还来作验方新编,连同他的诗集分送给中国的年轻人。太先生融合了大小乘佛教的诗篇,贴在城墙上抵御机关枪。多么美好的想法。”

“太先生不去唤醒已经沦为亡国奴的自己同袍,去抵御可恶的侵略者,反而以所谓东方文明的陈词滥调,口口声声反对物质文明。如果这样的话,印度人只能是继续做他的亡国奴。印度想要dú • lì,就如同耐心地等候月亮里产生空气一样遥远漫长。”

看完之后蔡元培也是有一些悲哀。

当年蔡元培和熊希龄、李石曾、吴玉章,还有眼前的马君武,还有报纸上的吴稚晖关系都是相当好的。一起合作成立留法俭学会,还有其他方面。

可是现在大家都是越走越远。

吴玉章已经是投入到外交当中,李石曾一直负责留学生,熊希龄在政府是越来越如意。马君武当北大校长,目前在学界呼风唤雨。

而吴稚晖则是自由自在,高兴了就骂人,不高兴也骂人,反正是无拘无束。

“鹤卿兄,别跟着任公还有徐志摩他们胡闹了。任公是因为他必须要如此,这是他的政治观点。徐志摩他们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蒙骗一些小姑娘的浪荡子而已,你怎么就跟他们混在一起,自贬身份。子清是一个强势的人,人民党也是强势的党派。当他们决定教育改革之后,不是你们几个人呼吁几下就能够改变中国教育的走向的。重理轻文的情况,在未来二三十年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泰戈尔,就是泰戈尔他爷爷来也没用啊。”

马君武说的斩钉截铁。

蔡元培脸色难看。

如果中国的学界都用这种态度对待泰戈尔,那自己和梁启超这些邀请泰戈尔中国行的这些人,就太丢面子。

“厚山,你们这样是不对的。”

蔡元培说完离开。

…………

“这些人,真是……”

张学文这些天最关注的还是东北的问题。

1923年。

随着政府机构的完善,各管一摊。张学文作为大总统,现在又没有出国访问的任务,因此并不像几年前那样忙碌。相反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主要的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最主要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明年收回关东州和海参崴、库页岛的事情。

如果明年失败了,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停止目前上升的势头,还要沉沦一段时间。但一旦明年获得胜利,那么中国的发展就会是一马平川。从此远东地区,就要进入中国的时代。

因此目前张学文所有的精力都在东北。

今天突然看了报纸,张学文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些人怎么也应该发泄一下。”

禹之谟看了之后也是笑了笑。

“可惜了,泰戈尔成了大家的炮灰。”

张学文点点头。

泰戈尔一代大师来中国,被中国学界的不少大佬猛烈抨击,讽刺。幸亏泰戈尔不懂中文,给他当翻译的那些人估计也不会随意的给他翻译这些东西。

“也不怪他成为炮灰。泰戈尔说什么西方物质文明已经破产,还讲什么东方精神。又是被梁启超他们借助,想要和现在的教育发展抗衡。这当然是会受到双方的争议。”

“是啊。”

对于泰戈尔,张学文没有什么想法。

而且张学文本身对于泰戈尔的东西也没有看过。倒是目前中国的年青诗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也就是一个诗人、文学家要到中国讲课而已,却被中国读书人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东西。

讽刺挖苦泰戈尔的印度,其实也是有些过分。

人家印度的情况,岂是泰戈尔一个读书人能够改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