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化肥工业(1/3)
“明俊兄,找你这个大忙人,希望不要介意。”
和刘复基谈完之后,张学文明白农村问题要解决的事情很多。粮食更是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那么问题就不是一般的大。
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吃饭问题最重要。
因此农业是必须要重视的。
农业发展。
张学文知道的有这么几个。完善的水利设施,优良的种子,还有就是化肥的应用。这些都是人类对抗自然,可以让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的几个重要因素。
可是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水利设施,新中国用了三十年时间也没有完全解决,只能说是初步解决。而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水利设施能力,张学文是绝对没有把握,自己可以用三十年完成。
因为新中国的动员能力,绝对不是现在的人民党政府可以比拟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水利设施速度和规模,张学文估计自己要有四十年、五十年才能够完成。
现在只能是重点解决,保障重要地方的水利设施。
优良的种子?
这也不是很容易。
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几亿人。但其实大家知道的很是片面,因为中国各地的情况都不同,并不是全中国都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如东北用的种子,就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而是北大荒培育出来的种子。而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也不是袁隆平一个人在一块田地,弄几下就完成的。
光是为袁隆平的实验,选择优良的种子,国家就动员了好几千个部门帮忙找种子。当时参与找优良种子的人,都有好几万人参与。后来参与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筛选、观察,整个过程当中就有上千个国家部门配合袁隆平。
可以说这就是国家的力量。就如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当时为了筛选各种方案,参与的部门数不胜数。只是屠呦呦那一组分到的任务正好成功,所以最后成名的是屠呦呦。
而当时参与这个计划的其他部门,虽然也参与了计划,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因为最后是屠呦呦一组发现,所以最后拿到诺贝尔奖的就是屠呦呦。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是一样,参与的部门有数千个单位。但最后的代表是袁隆平。
在国家这样的支持之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至于化肥就更不用说。
中国大规模使用化肥,还是七十年代从美国引进化肥设备。之前中国的化肥工业虽然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任何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几年就能够完成的。
但这些东西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农业要有一个大发展,这些是必须的。中国想要摆脱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就必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因此张学文邀请范旭东,专业的问题还是要请专业人才。
“总统,你客气了。”
范旭东。
中国最大的精盐公司老板。他的精盐公司已经是把之前很多盐商都挤出了市场,特别是江淮盐商本来和范旭东对抗。可是很快都溃败。
当然让他们彻底退出这个市场的还是国家的力量。因为中国的盐务局在1916年的时候,公布中国食用盐的标准。
那些不够资格的食用盐都要统统的退出市场,只有满足国家公布食用盐标准的才能够进入市场。随着食用盐标准的出现,那些一直挺着的盐商都是因为技术原因退出市场。敢于顶风作案的都是处以百倍的罚款,罚的你倾家荡产。
毕竟食用盐是吃的东西,岂容他们乱来。
当然也有聪明人。
西南盐业公司就非常聪明,立马找到范旭东,希望跟范旭东分享技术。说起来西南盐业公司是当年张学文为了统一西南的盐业成立的公司。
范旭东的公司,也有大量的政府股份,政府还是大股东。
最后双方强强联合,范旭东出技术,西南盐业公司把西南的盐田交出来。双方成立中国盐业集团公司,股份再次出现大变化。
范旭东继续担任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中国盐业集团公司在目前的中国可算是首屈一指,唯一能够和他们竞争的只有西北盐业集团公司。这其实也是国家资本占据主要的一家重要盐业公司。
他们两家几乎统一了中国的盐业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几亿人口。而盐是必需品,他的市场非常大。不然自古以来也不可能盐商都是最富有的。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目前的资产规模已经是有上亿。
说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暴利。
范旭东也因为在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的股份,一跃成为身家千万的顶级富豪。距离他成立盐业公司,才不过四年多一点的时间。
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中国盐业集团公司,也开始涉足其他的化学产业。包括制碱公司、制造硫酸的公司等等。范旭东的野心就是让中国盐业集团公司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当中的顶级公司。
“明俊兄,你是学习化学的。我听闻欧洲那边的科学界一直在研究人工化肥,不知是否是真的?”
“是。”
范旭东点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