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虎视眈眈(2/2)
如果这些都不行,说句不好听的,从德国和奥匈帝国那里拉回来一批机械垃圾,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相当宝贵的。
但这些都需要中国先参战,以后以胜利者的身份参加战后瓜分利益的行列才可以。
而且利用这个机会,去世界舞台亮亮相,也是必要的。
“我们也应该跟上。不过总理,这事情还是比较大。虽然大家之前已经有共识,但还是应该开会决定。”
“好。”
…………
“仲恺兄,最近的工作不错。”
马上要参战。
但张学文考虑的不是一战,因为中国所谓的参战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参战。既不会派部队上去,也不会派劳工去欧洲。几乎可以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看客。
靠着一战,发了一笔小财而已。
一战的发展不会取决于中国,中国就是打酱油的。因此张学文不考虑一战,一战也轮不到中国来考虑。张学文现在考虑的很简单。那就是如何在一战之后,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利益。
对于欧洲,张学文最眼馋的当然是他们的工业,他们的技术。欧洲从几百年前就开始工业化,特别是蒸汽机的出现就是欧洲工业化的开始。
他们积累几百年的技术储备,绝对不是中国几年、十几年就轻易赶上去的。
“都是国家在发展,国家越来越强大的原因。”
“国家还很贫弱。”
张学文摇摇头,然后道:“仲恺兄,美国参战之后,这一次战争的结果已经是很明显。英法这些协约国这次战争损失惨重,战后一定会开会讨论如何处置德国、奥匈帝国的。我们国家很弱,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也没出什么力,估计分不到什么好处。”
“是。”
廖仲恺点头。
“在战场上无法拿到的东西,很难在谈判桌上拿到。我们至今都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战绩,英法俄这些国家是不会瞧得起我们。我也认为我们很难在这一次欧战当中拿到多少有价值的好处。”
对于这个东西,廖仲恺懂。
如果说孙中山的很多想法幼稚,那么当初跟随孙中山的那些人并不都是幼稚的。如黄兴、张静江、廖仲恺,包括孙中山最大的嫡系陈其美、胡汉民都是这个时代一时之选。
这些人都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
历史上孙中山后来能够重新崛起,和他手底下有这么多出色的干将有密切关系。
“但是我不甘心。德国、奥匈帝国他们是战败国,一旦战败他们国家在生活品上肯定非常缺乏。但他们国家的机器还在,他们的技术人员还在。”
“总统,有什么任务你就布置。”
“仲恺兄,正是需要你们华人华侨联合会的时候。我想请华人华侨联合会的一些华商在美国,包括日本、英国、法国这些地方注册贸易公司。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德国方面接触。德国如果需要粮食还有其他的东西,包括他们想要重新恢复工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我们都可以提供,条件是用他们的机器,或者是他们的机器资料来换取。当然如果德国那边的技术人员,想要到中国生活,我们给他们最好的待遇。我们政府如果直接出面,我怕会让英法美这些国家多想。走民间公司的渠道,就会隐蔽不少。”
两手准备。
一个是国家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奥匈帝国的行动。从那里看看能不能划拉一些好东西。解除德国武装的时候,德国的重炮、飞机、大卡车都会在解除之列。
看看有没有机会分一些。
还有德国的机器设备,也努力一下。
不过这方面还要看英法美这些国家的态度。
另外一个是走民间生意的渠道。
德国虽然投降,但德国国内的那些大商家却是不会没落的。他们很多商家不仅仅是德国的财团,他们甚至在欧洲各国都有投资。当然有些德国公司,也有外国人的投资。
特别是欧洲几个大的军火公司,都是互相之间参股的。
一战之后,估计德国的货币贬值很快,而且粮食也非常匮乏。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德国做生意。德国的核心技术他们估计不会卖,但只要能够拿到一些技术,对于中国这样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都是相当有好处。
这样的公司不好直接是中国公司出面,还是华人华侨在国外建立贸易公司,名义上更加合适。
“没问题。”
廖仲恺已经是明白张学文的意思。
通篇其实只有一个意思。
在德国、奥匈帝国这些国家战败之后,怎么从他们那里划拉更多中国所需要的好东西。
“我现在就开始组织一下。也确保一下远洋运输的船只等等。”
“你跟庞元澄谈谈。他的西南轮船局,我提议改名为中国海洋运输集团公司。国家再往里面投资一些,购买远洋运输的船。让庞元澄和这些华人华侨联合投资这些公司,以后这些公司可以继续运转。在中国和外国贸易,可以让他们来代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