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北洋军撤退(3/3)
“得民心者得天下。总指挥,自古就是如此,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不过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民心,怎么去争取民心。每个朝代的民心各不相同。世家大族把持中国的时候,世家大族的利益,世家大族的人心就是民心。等到世家大族衰败,读书人的人心就是民心。到了明清时期,其实读书人、大地主就是代表民心。要是没有大地主、读书人的投诚,建奴区区几万人怎么可能入主中原?”
“有意思。”
张学文看邓汉祥真是越来越喜欢。
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后世很多人认为是一句空话。例子就是满清的入主。但其实如果没有汉族大地主,还有一群读书人的投诚,满清怎么可能坐稳天下。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些地主才是实际统治者。
还有读书人。
满清在江南犯下累累罪案,shā • rén无数。但是等到满清开了科举,江南的读书人还不是一个个屁颠屁颠的过去给他们做官。只要能做官,这些读书人谁还管祖上的血债。谁还管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汉人还是满人。正是安抚了这些读书人,满清的江山才维持了二百多年。
可是废了科举,一下就得罪了很多读书人。
就如国民党大佬胡汉民喝酒之后,说的那句“若科举不废,谁还来革命”。这些读书人只要给他们一个通道,一个可以做官的通道,他们有机会会出来提着脑袋革命。
也就是说满清输掉了读书人的民心。紧接着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则是失去了地方士绅的民心。
丢掉了满清赖以生存的士绅和读书人的民心,满清岂能不输。
说实话如果没有主席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大力发动农民,中国历史上其实谁真正理解过低层百姓的力量。包括现在的辛亥革命,谁会去动员那些目不识丁的底层百姓。
说民心的时候,谁会去在乎这些人。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他说的这个水,绝对不会是唐朝那些贫民。而是那些读书人、大小地主,世家大族。
因为自古以来贫民都是目不识丁,那些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所谓的民心,就是去争取那些人。邓汉祥一下就说了出来。
“总指挥,我们是革命军。我们想要名正言顺,要争取的民心其实就是学生和舆论。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才是真革命。而学生是什么?舆论是什么?在现在如此革命高潮之下,他们都很激进。只要我们在推翻满清的态度上更坚决,更给力。那么大家就会支持我们。我们就是革命党的代表,我们就是真革命。到时候就算我们分,也会得到大家的支持。”
张学文点点头。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民粹容易出现的问题。对于那些激进的学生来说,谁更激进,他们就更支持谁。因为在他们看来,谁更激进,谁就是革命。
邓汉祥很准确的把握到了年轻学生的想法。
但这种激进的风潮,容易点燃,想要熄灭就困难很多。因此张学文道:“鸣阶,这个想要把握分寸就很难。如果过火了,我们自己也收不住。”
“是。”
张学文闭上眼睛想了一会,道:“鸣阶,你以后就在我们总指挥部秘书处工作。过段时间负责整合一下武昌这边的媒体。”
“是。”
邓汉祥的意见不错。
当然如何应付将要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张学文自己也有一套想法。不过邓汉祥的意见也可以参考。
争取民心,把自己包装成革命代表,以此来整合革命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报告。”
在张学文考虑的时候,门外突然响起卫兵的声音。
“进来。”
“总指挥,前线战报。”
邓汉祥立马站起来,从传令兵那里接过了电报。然后送到张学文手上。张学文看了一下,“腾”的站了起来。然后忍不住道:“北洋军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