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干谒(2/4)
相较而言,其他文人的风骨水平就差得多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韩愈大弟子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
通常的解释是: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方仲永却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同志”的味道。这还要点脸不?为了区区水部员外郎的引荐就要献出菊花吗?
不知道张籍是怎么想的,是自认为舅姑呢,还是自认为夫婿就无从考证了。据说张籍看过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对朱庆馀的“姿色”是大大地赞美了一番,更认为他的“一曲菱歌”价值万金。
方仲永喜欢菊花,但并不代表喜欢被别人欣赏自己的菊花。像这样委婉的“邀请”别人品鉴自己的菊花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要想写出一首堪比《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却是千难万难。总不能像李白的《上李邕》那样说:我是人才啊,贵公司要是不录取我,一定是贵公司的莫大损失!
再说了,要干谒也要看人。官职、名望都要高,找个无名小卒去举荐你,搞笑伐?还有一点就是品德、名声要好。一旦人家举荐了你,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如果举荐人身败名裂了,你这个被举荐的也要跟着倒霉。所以,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有看官说了,你怎么知道想要举荐你的人道德是否败坏,将来是否会身败名裂呢?
一般人是不知道,但方仲永是谁。那可是前知四千年,后晓一千年的穿越者呀!虽然历史学得不怎么样,对于宋朝的诸多细节不太了解,但对于史书记载的名人还是多少知道点的,如曾晔口中的主考官、准备干谒的对象夏竦。
夏竦也者,尊他者称夏英公、夏文庄公,鄙夷他者说他“为人贪婪阴险,搜刮民财,多蓄歌伎”,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道德败坏,有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且与多名女士长期存在不正当关系”,妥妥的被批判、被打倒的对象。
但夏竦厉害呀,几经沉浮,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最终做到了枢密使并两次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理宰相),封英国公,死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尽管夏竦治理地方颇为得法,打击政敌不遗余力,对外却少有建树,属于标准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对于这样的人,方仲永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